长胜街的晨曦中,一群青年学子正在向过往游人展示手中的红安土布绣品。细密的针脚在粗粝的布面上勾勒出“黄麻起义”的壮烈场景,阳光穿透薄雾,为这群年轻身影和承载历史的绣品镶上金边。这是他们为期四天红色文化实践之旅的最后一站,更是将革命精神与非物质文化遗产(非遗)在新时代融合传承的生动缩影。
追寻红色印记,感悟初心使命
7月23日,实践团踏入鄂豫皖特区苏维埃政府旧址。岁月斑驳的青砖灰瓦间,沉默诉说着土地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创建革命政权、开展武装斗争的艰苦卓绝。在鄂豫皖苏区首府革命博物馆内,一件件浸染烽火硝烟的文物、一幅幅描绘峥嵘岁月的图片,系统呈现了鄂豫皖革命根据地作为重要摇篮的历史地位。随后,陡山吴氏祠作为历史见证,其建筑形制与空间格局,无声诠释着革命烽火与乡土社会变迁的深刻交织。青年学子在此驻足沉思,触摸历史脉搏,感受革命先辈为民族解放、人民幸福矢志奋斗的初心与担当,深刻理解这片土地孕育的红色基因是民族精神谱系中不可或缺的壮丽篇章。

瞻仰革命先烈 李成成摄
数字赋能非遗,聆听时代新声
7月24日,实践以线上形式深入探访英山大别山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瑰丽宝库。通过云端平台,团队成员系统了解了当地丰富的非遗资源及其深厚文化底蕴。尤为关键的是,他们通过连线,认真聆听了长征国家文化公园英山园区运营负责人关于园区规划理念、非遗保护传承创新路径以及如何通过文旅融合赋能乡村振兴的深入阐述。负责人强调,园区建设始终遵循习近平总书记“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的战略指引,尤其注重以“面向经济主战场”激活非遗经济价值,以“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守护乡土文化根脉。园区积极探索将传统工艺与现代设计、市场需求相结合,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产品,同时结合生态优势发展健康文旅,正是对“四个面向”要求的生动实践。这场线上交流为青年学子理解非遗在新时代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打开了崭新视野,也为后续实地调研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红军广场合影留念 李成成摄
巧手绣出新章,非遗活化新生
7月25日,实践团走进红安绣活传习所,亲身感受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红安绣活”的独特魅力与时代活力。最令学子们振奋的是,这项扎根民间的古老技艺并未固守传统,而是勇敢突破地域性传统纹样的局限,以针为笔、以线为墨,创作出《黄麻起义》《将军出征》等系列震撼人心的红色主题作品。这些绣品将大别山波澜壮阔的革命历史具象化、艺术化,赋予非遗以深刻的思想内涵和时代精神,是“面向国家重大需求”——传承红色基因、弘扬革命文化的典范之作。在传习所内,学子们还沉浸式体验了“土韵大布”这一传统纺织技艺。从纺线到织布,每一道工序都凝聚着先民的智慧与农耕文明的结晶。土布以其天然材质、质朴风格和优良的透气性、耐用性,天然契合了现代人对“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的绿色生活方式追求。这种连接传统与当下的生命力,使青年们深切感受到非遗在乡村振兴中蕴藏的巨大潜能,也为其融入现代生活提供了无限可能。

土韵大布 喻尚艺摄
青年街头推广,薪火相传不息
7月26日,实践之旅的终点落在意义非凡的长胜街。这条被誉为“红色第一街”的长胜街,密布着七里坪工会旧址、七里坪革命遗址群、红四方面军总指挥部旧址等众多红色遗迹,每一块砖石都铭刻着光辉历史。实践团选择在此开展非遗文化推广活动,本身就寓意着红色基因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度融合。青年学子们将几日来精心准备的红安绣活、土布制品及其承载的革命故事,向过往游客与当地民众进行热情推介与讲解。他们亲手制作的土布方巾等小件,因其独特的文化韵味与健康实用属性,吸引众多目光,成为传递大别山精神与非遗魅力的有形载体。这一行动本身,就是青年响应国家号召,积极投身乡村文化振兴、保护传承文化遗产的生动实践。他们主动将个人成长融入“面向国家重大需求”的文化传承伟业,用青春的智慧与活力,在红色热土上探索非遗活态传承的新路径。

向周边居民发放调查问卷 刘彦池摄
扎根沃土续华章,青春作答新时代
为期五天的深入实践,为青年学子打开了一扇理解中国乡村、革命历史与文化遗产的厚重之门。他们深刻认识到,大别山区的红色遗迹是民族记忆的灯塔,其承载的精神力量历久弥新;而红安绣活、英山非遗等瑰宝,则是流淌在乡土肌理中的文化血脉,亟待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此行最大亮点,莫过于见证革命精神与非遗技艺的精彩交融——红安绣活以《黄麻起义》等作品实现主题升华,正是“面向国家重大需求”、传承红色基因的自觉担当;土布工艺因其天然健康属性,契合了“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的时代趋势;而通过数字传播、文旅融合激活非遗经济价值,则是“面向经济主战场”、服务乡村振兴的有效路径。
这片红色热土上正在发生的深刻变革,无不映照着习近平总书记对农业农村发展与青年成长成才的殷切期望。乡村振兴战略为广袤乡村注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动能,而文化振兴正是其灵魂所在。非遗传承与红色基因的融合创新,不仅丰富了乡村产业形态,更提升了其文化内涵与吸引力,为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增添了生动注脚。青年学子作为最有生气、最富创造力的群体,深入乡村,在田野调查中读懂国情民情,在文化实践中淬炼本领担当,正是响应总书记“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号召,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发展伟业。
当实践团成员在长胜街系上亲手参与制作的土布方巾,那粗粝而温暖的触感,仿佛连接起烽火岁月与锦绣今朝。青年学子们在大别山的每一步足迹,每一次触摸历史、对话非遗的瞬间,都在无声书写着新时代的答卷——他们将红色基因融入文化传承的血脉,在希望的田野上播撒创新的种子。这群年轻身影的探索证明,当青春的热忱与历史的厚重、文化的瑰丽相遇,便能催生出无限可能,在广袤乡村大地上续写激动人心的时代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