蝉鸣织就盛夏经纬,暑气漫过轩窗棂格。2025年7月5日,杭州师范大学学生医疗咨询服务队“心心点灯”社会实践金华小分队,来到卢先生家中,听他讲述他的父母——两位遗体捐献者,是如何用生命最后的微光,为人间续上一盏不熄的明灯。
一念星火,点亮长夜 微光虽渺,可燎原原;星火刹那,能照永夜。
(点灯人们前往家属家中)
卢家的门开着,像在等一阵远道而来的风。卢先生迎出来时,手里攥着两张泛黄的照片,那是他的父母年轻时的模样:父亲穿着洗得发白的蓝布衫,母亲梳着齐耳短发,眼里盛着那个年代特有的清澈。
“他们啊,一辈子没做过什么‘大事’,却在临走前,做了最让我骄傲的决定。”卢先生把照片轻轻放在桌上,指尖划过相纸边缘,像在触碰记忆的温度。
故事是从一次寻常的午后开始的。父亲在网上翻到一篇关于遗体捐献的报道,屏幕的光映在他老花镜上,像落了颗星星。“你说,人走了,还能为学医的孩子们留点啥不?”那天晚饭时,他突然问母亲。母亲没说话,只是往他碗里夹了一筷子青菜,半晌才说:“咱这辈子没帮上国家啥忙,要是这点身子骨能有用,就捐。”
这颗偶然落进心田的种子,竟在老两口心里生了根。他们联系了红十字会,在捐献登记表上一笔一划写下名字时,父亲的手微微发颤,却写得比任何时候都认真。“他们总说,自己是泥土里长出来的人,最后还回泥土里去,能顺便当块铺路的砖,就够了。”卢先生说着,声音低了下去,窗外的蝉鸣突然静了一瞬。
家风如灯,代代相传 家风似灯,点亮代代征程;大爱若火,温暖世世人间。
客厅墙上挂着块褪色的牌匾,写着“勤俭助人”四个大字,是卢先生小时候,父亲亲手刻的。“他俩过日子,一分钱恨不得掰成两半花。”卢先生笑了笑,眼里却泛起潮意,“可街坊邻居谁有难处,他们跑得比谁都快。张奶奶家的灯泡坏了,父亲踩着梯子修;李叔叔生病住院,母亲每天熬了粥送过去。”
这种刻在骨子里的热心肠,成了家里最珍贵的遗产。卢先生记得,小时候看到父母把省下来的粮票分给更困难的邻居,看到他们在暴雨天帮生产队抢收粮食,那些画面像老电影,一帧帧在心里闪。
“所以我懂他们。”他说这话时,腰杆挺得笔直,“他们捐遗体,不是一时冲动,是这辈子‘帮人’的习惯,延续到了最后。”如今,卢先生也填了捐献登记表,笔尖落下时,他仿佛看到父母在笑。而更让他热血沸腾的,是即将穿上的军装——“保家卫国是奉献,捐献遗体也是奉献,我们家的人,总得为这国家做点啥。”
(卢先生与点灯人们的合照)
所谓传承,从不是惊天动地的誓言,而是像卢家这样,把一份善意种在心里,任它在岁月里发了芽,开了花,再结出满枝满桠的温暖。
离开时,卢先生站在门口挥手,蝉鸣又响亮起来,像在为这段跨越生死的爱,唱一支绵长的歌。而“点灯人”们知道,他们带走的不仅是一个故事,更是一捧火种——那是卢家父母用生命点燃的,关于奉献,关于传承,关于如何让短暂的人生,在他人的生命里,活得更长、更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