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之声,大学生新闻资讯门户网站
网站首页校园新闻社会实践三下乡校园活动
大学生之声 > 社会实践

巷陌里,文脉与烟火的共生 | 东南大学“青砖问脉”队

发布时间:2025-08-28 关注:

来源:东南大学青砖问脉队

前言

    南京熙南里位于秦淮区升州路沿线,地处老城南文化核心地带,紧邻国家级文保单位甘熙故居,与夫子庙-秦淮河风光带的热闹形成呼应,却自成一片从容的天地。

 

图为熙南里街区牌坊

 

    作为南京清代民居建筑群保存较完整的片区之一,这里的格局仍带着老城南的原真性 —— 青砖小瓦的院落连缀着石板街巷,马头墙在错落的屋舍间起伏,整个街区的肌理还留着 “住家巷陌” 的旧模样,没有被连片商业打散的零碎感。

 

    它的历史厚度藏在整体风貌里:清代以来的民居院落、留存的书坊旧迹、与甘熙故居相融的街巷格局,共同织就了老城南的生活底色。不同于追求流量的商业街区,熙南里的开发始终贴着 “不挤文化” 的调子 —— 商业化没有刻意占据街巷,而是顺着原有民居格局自然铺展,让历史建筑的肌理、老城南的生活节奏成为主体。

 

    这里的一砖一瓦里是老南京的建筑记忆,一巷一院间是传承至今的生活气息,既没丢了老城南的“根”,又以不张扬的姿态让文化留得扎实 ——这正是它不同于其他街区的独特之处:以整体的 “旧模样”,装着老城南的真味道。

 
 

    “青砖问脉队”隶属于东南大学暑期社会实践队伍。“市尘湮旧迹,步履叩遗音”是青砖问脉队正在进行的南京古城文化街区文脉赓续的社会实践研究,团队着眼于南京主要的古城文化街区进行调研,致力于深入研究这些街区在商业化开发与文化传承保护之间产生的具体冲突与融合实践,有效呵护其历史肌理、文化特质和非遗生态,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代街区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这一天,“青砖问脉”实践队来到了南京熙南里文化街区,进行实地调研探访工作。

 

图为“青砖问脉队”成员于熙南里合影

 

走进熙南里

 

    熙南里历史文化休闲街区以 “一路、两街、十三巷” 为空间脉络,主街大板巷与鱼龙巷、绫庄巷等 13 条街巷交织,形成 “叶脉状” 肌理。

 

    核心区域环绕全国重点文保单位甘熙宅第展开,这片占地 1.23 万平方米的清代民居建筑群,以 “九十九间半” 的恢弘格局闻名,其坐南朝北的罕见布局暗合五行之道,与明城墙、明孝陵并称南京明清三大奇观。

 

图为甘熙宅第鸟瞰图

 

    作为南京现存面积最大的历史文化街区之一,熙南里完整保留了从明清到现代的建筑风貌:既有 “青砖小瓦马头墙,回廊挂落花格窗” 的甘熙故居,也有近代会馆、红砖厂房等不同时期的城市记忆切片。街区西北角的古戏台,传承着甘氏家族 “戏曲世家” 的文脉 —— 京昆名家甘贡三、黄梅戏大师严凤英皆与此地渊源深厚,每逢节庆便有昆曲、白局等非遗演出在此上演。

 

    历史上,熙南里所在的评事街曾是 “九市十八坊” 核心区域,明代《南都繁会图》中 “市列珠玑,夜如白昼” 的盛景便源于此。如今的大板巷,仍延续着 “习艺街” 的传统 —— 巷名可追溯至明代木板交易市集,而金陵工巧展区内,云锦、剪纸、绒花等非遗技艺正以活态形式续写着 “十八工坊” 的传奇。

 

    近年来,熙南里先后入选 “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江苏省示范步行街”,并成为中国文联首个 “文艺两新” 集聚区实践基地,其裸眼3D水幕秀《甘宅雅韵》、沉浸式戏剧《南京喜事》等创新项目,让千年文脉在光影交织中焕发新生。这片毗邻新街口与夫子庙的文化高地,正以“夜经济+非遗+新文艺”的多元业态,诠释着老城南 “活着的历史”。

 

漫步大板巷

 

    从升州路拐进大板巷,青石板路被踩得发亮,像把老城南的旧时光,轻轻铺在了眼下。

 

街巷:自洽的格局

    大板巷像条主脉,斜斜串起绫庄巷、鱼龙巷——没有刻意拓宽的路面,多是丈余宽的窄巷,两侧青砖墙面爬着浅绿的苔痕,马头墙的灰瓦层层叠叠,檐角错落着压向路面,把天光裁成窄窄的条。

 

    青石板路顺着巷弄拐折,两边分布着清代、民国的建筑。

 

    街区秉持着“修旧如旧”的原则,在定期保护修缮的同时,让这些建筑保留着历史的模样。

 

肌理:沉在实处的文脉

    往深处走,连片的马头墙渐渐密了,便挨着甘熙故居的地界。

 

    甘熙宅第始建于清代嘉庆年间,为甘熙之父甘福所建。由毗邻的五组多进穿堂式古建筑群构成。

 

    故居的青砖墙没设明显的界碑,只凭檐角的密度辨得清 —— 别处是三两户连院,这里是十几间屋舍挨成一片,马头墙高得压过巷顶。

 

    甘熙故居的建筑既有江南民居的娟秀雅致,又有北方民居的浑厚大气。
 

    甘熙宅第外观朴素,以青砖扁砌到顶。青灰丝缝、蝴蝶瓦覆顶。

 

图为甘熙宅第内景

 

    甘熙宅第内,部分建筑被改造成南京民俗博物馆,展示南京当地非遗特色。

 

传统与现代共呼吸

街区中也有许多网红打卡点与知名店铺,在不同的角落讲述着各自的故事。


 

对话之间

TA们眼中的熙南里

    在熙南里街区,我们分别对街区的工作人员、商家、游客和本地居民等不同人群进行采访,得到了他们对于街区发展与未来规划的不同看法,为我们的后续工作提供了良好的参考。

    最后,我们来到了熙南里形象展示中心,专访了南京熙南里文化商业发展有限公司 策划运营部的一位负责人孙雅萱,了解到街区运营与规划的更多细节。

后记

 

最扎实的传承从不是 “被展示”,而是 “在日常”。就像那些不必描金的木匾、不用刻意标注的石牌、顺着墙根铺到底的青石板,它们不喊 “看我”,却把老城南的肌理,悄无声息地递到每个愿意慢下来的人脚边。

 

    这或许才是历史文化街区该有的样子:不抢镜,不慌张,只凭自己的模样,把时光留住

 

    可能历史街区的 “平衡” 本就不止一种:有的靠热闹让更多人看见文化,有的靠安静让文化扎得更深。
 

    但无论哪种,只要文化不只是摆设,商业不丢了根,老街就总能留住人,也能留住更多故事。

 
 
 

SEU青砖问脉

摄影陈云飞 陈梦冉 虞悦

文案|阮子轩

排版|阮子轩

审核 |  虞悦   

 

部分图片文字来源于网络

如分享内容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公众号后台

 

扫一扫 分享悦读
社会实践推荐
回顶部大学生之声©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