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溯时光的脉络,社区作为社会的基本单元,其和谐氛围的营造是基层治理温度的直接体现。为激活邻里间的情感联结,筑牢社区文化建设的根基,曲阜师范大学管理学院青衿致远实践团于七月中旬启程,以山东省济南市青龙山社区为起点,开启了一场以““强化社区情感纽带、构建熟人社会生态”为主题的实践之旅。实践团的工作不仅聚焦于公共活动空间的利用,更深入居民生活场景,探索拉近邻里距离的有效路径。
前期筹备,精准锚定需求
实践初期,团队以“摸清社区脉搏”为目标,开展为期一周的系统性调研。通过线上问卷、入户访谈、社区座谈等多元形式,全面掌握社区邻里关系现状:青龙山社区虽硬件设施完善,但“同住不相识”的现象较为普遍,老年群体对传统邻里互动模式存在怀念,青年群体缺乏便捷的社交渠道,青少年群体的社区参与度较低。结合社区治理需求,团队明确以“接地气、易参与”的邻里活动为切入点,打破人际隔阂,唤醒社区“人情味”。
为确保活动精准覆盖各年龄层,团队经多轮研讨优化方案:活动形式确定为“邻里宴”,兼顾烟火气与互动性;邀请方式采用“线上接龙+线下走访”双轨模式,重点关注独居老人、行动不便群体,提供上门接送服务;活动环节设置“特色菜品展示”“互动游戏体验”等内容,兼顾情感交流与参与趣味。筹备过程中,居民主动参与志愿服务,形成“社区主导、居民协同”的筹备机制,为活动开展奠定良好基础。
实践开展,宴聚温情暖意
七月二十日傍晚,社区文化广场完成场地布置,长桌按功能分区有序拼接,主题装饰元素系统营造出温馨和谐的公共活动氛围,“邻里宴”在居民的广泛参与中正式启动。活动现场,居民自主携带的家常菜呈现多元化品类分布,形成极具特色的“百家味”展示格局,既直观体现了社区生活形态的丰富性,也为不同群体间的自然交流构建了生活化话题载体。
活动过程中,实践团设计的系列互动环节实现了居民参与度的有效提升:“菜品溯源”环节通过饮食文化分享强化了群体认知互通,“趣味协作游戏”以轻量化形式激活了跨年龄层互动热情,推动不同代际、不同背景的居民逐步消除陌生感,构建初步信任联结。活动尾声设置的“心愿征集”环节,系统性收集居民对社区建设的具体诉求,内容涵盖常态化邻里活动机制建设、便民服务资源优化等多个维度。实践团协助社区治理主体对征集信息进行分类梳理、优先级排序,将居民需求精准转化为社区治理与服务优化的具体方向,形成需求导向的良性治理反馈链条,切实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
实践感悟,温情持续生长
活动结束后,居民自发参与场地整理,形成“活动共办、环境共护”的良好氛围。实践团观察发现,“邻里宴”的影响持续延伸:社区互助行为显著增加,线上互助群活跃度提升,居民自主组织的文化活动逐步开展,邻里互动从“一次性活动”向“常态化交往”转变。
此次实践让团队深刻认识到,社区文化建设的核心在于搭建多元互动平台,通过精准化、人性化的服务打破人际壁垒,推动温情在居民自主参与中自然生长。这种以居民需求为导向的实践模式,不仅激活了社区内生动力,更构建起“需求共提、资源共享、事务共商、成果共用”的良性循环,为社区治理注入持续发展的活力。实践证明,只有让居民从“旁观者”转变为“参与者”“受益者”,才能真正筑牢邻里关系的情感根基,而这正是基层治理中“共建共享”理念的生动实践,为推动社区从“物理空间”向“情感共同体”转型提供了可复制的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