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之声
网站首页校园新闻社会实践校园活动大学生活
大学生之声 > 社会实践

筑牢乡村“文化粮仓”,唤醒传统乡愁记忆--浅井村

时间:2023-03-20 关注:
  乡村文化振兴为乡村振兴提供了智力支持和精神动力。文化具有特殊的巨大力量,能塑造人的精神世界,能形成相互联结的精神纽带,还能在共同的文化活动中消解困顿,赋予生活以意义、价值和快乐。乡村振兴关键是要提振、激发农民的信心和力量。只有加强乡村文化的振兴,才能帮助农民树立发展信心、振奋精神、生发激情,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大的精神动力;才能帮助农民提高思想道德水准和科学文化等各方面素质,改变落后思想观念,主动摒弃陈规陋习,从而在提高广大农民文化科技素质的同时,不断推进乡村物质财富的增加和乡村的整体进步。
  
  为了筑牢乡村振兴“文化粮仓”,河南工业大学同心振乡团队在老师的带领下于20223年2月28日在河南省许昌市禹州市浅井镇展开了调研,探寻承载着“乡愁记忆”的老街、古井、传统民居等文化载体,助力乡村“文化粮仓”的建设。
  
  浅井镇属革命老区,是革命先驱、中共早期党员、农民运动领导者宋聘三家乡;浅井镇也是河南省历史文化名镇,拥有众多的古迹遗址、贤士名人和民俗文化,尤其是道教祖庭逍遥观和扒村瓷远近闻名,拥有浅井、扒村两个国家级传统村落和马沟、麻地川、陈垌、张垌、横山五个省级传统村落,推进文化与旅游融合前景广阔,大有可为。近年来,浅井镇围绕乡村旅游不断探索实践,挖掘整合旅游资源,以红色基因为主线、绿色生态为底蕴、红色文旅为主导、绿色休闲为配套,以红旅融合发展的脉络,讲述革命故事,传承红色基因,初步形成以红色文化为主,乡村旅游、休闲观光为辅的特色品牌。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宋代陆游在《古井》一诗中曾说:“道傍有古井,久废无与汲。邻里共浚之,寒泉稍来集。驾言欲漱濯,冀远尘土袭。踌躇复弃去,绠短安能及?”浅井村被国家住建部名为中国传统古村落之一。村名的来历,据《乾隆县志》:掘地七尺得水,他处不能。所以叫浅井。而走进浅井村,可以在主街正中央,会发现有一口老井,井盖四周是圆形的,井不深,可以看到井内有水光。浅井村在明清时候处于洛阳和登封的重要交通枢纽上。瓷业重镇扒村要从这里运输经过,而水路是禹州北部骡马集市和粮、棉等物资的集散地,所以地理位置极其重要。宋之淦宅院的主人宋之淦是清末副榜贡生,主要经营煤炭生意。宅院为两进四合院结构。院中还有以前的雕花木轮车。头进院主房面阔三间,前檐保留了大量的木质雕刻,非常精美。这些传达着宋氏家族对平安富贵生活的渴望。宋家私塾大门两侧窗户,镂刻有梅、兰、松、竹,蕴含着宋氏先人对后辈高洁品性的期许。宋之栋宅院垂花门上有副石刻楹联:“世事如棋让一着不为亏我,心田似海纳百川方见容人。”体现着宋氏家族的处事态度。每一个村庄都有着其独特的发展历程,在岁月的流逝中,将村史传说以各种形式保存下来,既能使年轻人对故乡有更多、更深入的了解,从而激发他们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热情,又能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力量。
  
  浅井村有爱国红色文化的传承,始自宋聘三烈士。宋聘三故居是一处清代三进四合院建筑,房屋主体为小青瓦硬山建筑,左右对称,前后通街,又有角门相连,院落紧凑大方。革命先驱、中共党员宋聘三在这儿出生长大。2006年,宋聘三故居被公布为“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成为“禹州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村中的红色基因,代代相传。浅井村人宋福利、宋耀林、宋中林等人先后参加八路军。皮定均率部南下时,13岁的宋中林参军,在当地留下“光腚闹革命”美谈,后成为空军英雄,抗美援朝中参加了多次著名战役。
  
  全面梳理,深入宣传红色文化。首要工作是记录红色历史。该镇组织本地镇志编撰专家,邀请权威人士指导,全面梳理浅井镇革命斗争辉煌历史。讲好红色故事,组织人员进一步挖掘红色故事、典型事迹。拓宽宣传渠道,充分利用新媒体资源,大力宣传浅井的红色文化、红色历史、红色故事。同时,加大投入,全面提升设施建设。争取上级文物部门支持,对宋聘三故居进行修复,建成宋聘三革命文化广场,对浅井老街区进行绿化、亮化、美化。对全镇具有革命教育历史价值的古山寨、碉楼、古民居进行抢救性保护,留住革命记忆。
作者:大学生之声 来源:大学生之声
社会实践推荐
回顶部大学生之声©版权所有 鄂ICP备202200377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