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之声,大学生新闻资讯门户网站
网站首页校园新闻社会实践三下乡校园活动
大学生之声 > 社会实践

“深耕八皖沃土,云聚红迹铸新篇”——重温百万雄师过大江的壮丽史诗

发布时间:2025-08-13 关注:

来源:淮北师范大学学生孟昊

       在合肥滨湖的巢湖之滨,矗立着一座宏伟的建筑——渡江战役纪念馆,它宛如两艘并排的巨型战舰,正破浪前行,诉说着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8月1日我同我的家人踏入这里,仿佛穿越时空,回到了1949年那场决定中国命运的渡江战役,感受着百万雄师过大江的豪迈与壮烈。
它的建筑布局与设计理念:纪念馆区由南向北依次为胜利塔、胜利广场、总前委群雕和纪念馆主馆、解放广场。胜利塔高99米,从空中俯瞰呈五角星形状,代表着“八一”军队的胜利,也像巨型战舰的桅杆。总前委群雕以1948年五位总前委在蔡洼所拍的照片为原型,生动展现了谭震林、陈毅、刘伯承、邓小平和粟裕五位总前委成员的雄姿。主馆身与地面成49度角向上扬起,象征着1949年渡江战役的胜利,整个馆体犹如两艘雄伟战舰,寓意深刻。
       丰富的馆藏与展览:馆内陈列有《渡江战役展览》《八百将士忆渡江》等,通过历史照片、文物、油画、雕塑等2500余件展品,全景式描绘了400万军民奋勇向前的壮阔场景。其中,各类革命文物2000余件,展出956件,包括一级文物11件(8套)、二级文物38件(21套)。室内艺术群雕“胜利之师”是目前国内最大的室内群雕,最高12米,宽50米,生动展现了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总统府的胜利场景。
       踏入馆内,序厅中“百万雄师过大江”的巨型浮雕震撼人心,战士们冲锋的姿态、坚毅的神情,仿佛在诉说着当年的英勇无畏。沿着展厅的脉络,我看到了渡江战役前紧张的筹备工作,军民齐心筹备船只、训练水手,展现出坚定的革命信念。一张张历史照片、一件件珍贵文物,都在无声地讲述着那段烽火岁月。其中,渡江第一船的故事尤为动人,船主和战士们冒着枪林弹雨,向着胜利奋勇前行,这种不怕牺牲、奋勇争先的精神,深深触动着我。
       参观过程中,一幅细节深深触动了我:展厅中一封未等到回信的战士家书。1949年4月8日,解放军战士刘世忠在渡江战役前夕写给母亲的家书中写道:“母亲大人安好……我在部队一切都好,望家中勿念。”然而,战役打响后他壮烈牺牲,年仅一周岁的儿子再未等到父亲的归期。泛黄信纸上潦草的字迹与无声的遗憾,让我瞬间泪目——历史不仅是宏大叙事,更是无数个体生命的燃烧与牺牲。正是这些平凡英雄的抉择,托起了今日的和平与繁荣。     
       作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渡江战役纪念馆的意义远超历史陈列。它是一座精神的灯塔,提醒着我们:革命胜利绝非偶然,是党领导下军民同心、智慧与勇气的结晶。在当下,这份精神遗产更化作激励前行的力量——面对科技竞争、民族复兴的“新战场”,我们仍需发扬“渡江精神”,以攻坚克难的决心突破难关,以团结协作的信念汇聚力量。
       离开纪念馆时,回望那座如战舰般破浪前行的建筑,心中感慨万千:历史虽已远去,但纪念馆将记忆与精神永远锚定在此。它不仅是缅怀先烈的丰碑,更是传递信仰的火炬。当我们走出纪念馆,带着历史的重量继续前行,便是对先烈最好的告慰——传承红色基因,在新时代的征程中,续写属于我们这代人的奋斗篇章。
                                                                                                                                                                                                                                       孟昊
                                                                                                                                                                                                                                       2025年8月1日
                                                              
 
 
扫一扫 分享悦读
社会实践推荐
回顶部大学生之声©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