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日至5日,作为无锡职业技术学院“联湘锡遇”实践团的一员,我与同学们跨越1289公里,从无锡回到湘西龙山县,联合湘西民族职业技术学院的师生们,对土家织锦、摆手舞、毛古斯舞和咚咚喹这四项土家族非遗进行数字化记录。对我来说,这不是单纯的实践任务——龙山县洗车河镇是我出生的地方,能带着学到的技术为家乡非遗做事,心里既紧张又踏实。
土家织锦:构建数字基因库7月1日,跟随团队来到龙山县捞车河村,拜访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刘代娥。老家就在附近村子,小时候常听长辈说起刘奶奶的织锦手艺,这次亲眼见她在百年木屋的腰式斜织机前展示“反面挑织”,指尖翻飞间,《四十八钩》织锦上的几何图腾像活过来一样。
“这些纹路记着咱土家人的过往,可现在年轻人不爱学,我脑子记的、纸上画的,怕哪天就没了。”我们团队用单图3D几何重建技术扫描织锦,建了毫米级精度的数字白模,形成“数字基因库”。当静态纹样通过多模态动作引擎“活”起来时,刘奶奶摸着屏幕笑了:“这样好,走得再远,也能看见老手艺。”
传统舞蹈:动作捕捉留存韵律7月2日,团队来到龙山县农车镇。小时候跟着爸妈赶场,远远听过摆手堂的鼓点,这次终于走进堂里,见着了国家级传承人张明光爷爷。他和符清文老师一起教我们“单摆”“双摆”,动作里的讲究,比小时候跟着瞎晃悠时想的复杂多了。
“以前村村都跳,现在年轻人静不下心学。”张爷爷说这话时,我想起自己中学时嫌摆手舞“土”,宁愿在家玩手机。团队用动作捕捉设备记录他们的动作,连呼吸变化都记了下来。第二天去靛房镇石堤村,83岁的彭南京爷爷穿着27斤的茅草衣跳毛古斯舞,草叶簌簌响,像在讲老祖宗的故事。我们记录下“打露水”“围猎”这些动作,建了“动作特征库”。彭爷爷看着屏幕上的数据,拉着我的手说:“丫头,你们这是把祖宗的脚印留住了。”
咚咚喹:数据流复刻演奏技艺7月4日在咚咚喹非遗研究所,彭继蓉老师拿出竹管时,我鼻子突然一酸——那三寸长的细竹管,和奶奶生前放在针线笸箩里的一模一样。“试试?”彭老师把一根新做的咚咚喹递过来,“嘴角收一点,气要像细线那样匀。” 我含着吹口使劲吹,只听见“呼呼”的风声。彭老师握着我的手调整角度:“你奶奶以前吹《巴列咚》时,腮帮子是这样微微鼓的。”她示范时,竹管里飞出的调子,和记忆里奶奶哄我睡觉时哼的旋律重合了。原来那些模糊的童年片段,一直藏在这些音符里。 我们给彭老师戴上微型传感器,指关节的位移、竹管震颤的波形、唇部压力的变化,全变成了跳动的数据流。当“数字彭继蓉”在电脑里成型,虚拟的竹管吹出和原声分毫不差的《巴列咚》时,窗外的蝉鸣都停了。“以后教学生,不光能看动作,还能对着数据调气息。”彭老师看着屏幕说,“这技术,能让山里的调子走得远。”
实践延伸:非遗与精神传承7月5日去十八洞村时,路边的玉米快熟了。听村里的老党员讲湘西儿女抗战的故事,说到有人用摆手舞的鼓点传递军情,用咚咚喹的调子暗号时,我突然懂了张爷爷说的“根与魂”——这些老手艺里,藏着咱民族的骨头。 返程那天,刘奶奶塞给我一块《四十八钩》的边角料:“带着它,就像家在身边。”现在每次打开电脑里的数字库,看见那些流动的图腾、跳动的舞步、回响的调子,就觉得自己从未离开过家乡。团队计划和湘西职院合作开发沉浸式体验平台,等做好了,我要先教无锡的同学吹《巴列咚》,告诉他们:这是我家乡的声音。(供稿单位:无锡职业技术大学 物联网工程学院 通讯员:王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