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之声,大学生新闻资讯门户网站
网站首页校园新闻社会实践三下乡校园活动
大学生之声 > 社会实践

深耕沃土探索红迹,进入阜阳感悟历史

发布时间:2025-08-03 关注:

来源:网络,博物馆

深耕沃土探索红迹,进入阜阳感悟历史
  ——参观阜阳博物馆,领悟当地红色精神
  近代以来,无数革命先辈持笔为剑,以身筑墙,用尽毕生所学。在日寇来犯时拼死抵抗,运用智慧以少胜多;在打响革命时慷慨激昂,寻找革命胜利的方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艰苦求索,旨在为国为民。今日,我们走进阜阳博物馆,探索当地红色印记,传承红色精神。
  阜阳博物馆的造型寓意着“石开玉现”,建筑立面采用当地兰亭碑刻文化意像,展现出阜阳光辉灿烂的历史文化。

图1 阜阳博物馆 刘畅拍摄
  随着志愿者的步伐,我们来到了三楼名为“近代风云”的展厅。正如其名,此处彰显着阜阳近现代革命历史的历程,包含了革命先烈的生平事迹。映入眼帘的是块巨大的红色介绍牌,上面讲述着阜阳的近代革命史,如四九战役等,深深吸引着我们入厅探索。旁边还有一块写着入党誓词的牌子,震撼着每一位游客的心。两颗红星一上一下的对应着,红色的光映在了每一位探索者的身上,悄无声息的印在心里。
  随着时间顺序,我们走进红色历史的长河,看着阜阳城一点点积累,一步步前进。
  1911年,张汇滔等人发动寿州起义建立淮上革命军,随后随淮上革命军北上,张汇滔率部直趋颍州,西进夺取豫东,控制京汉铁路,给清政府以关键一击。
  颍州光复同时,清军由豫东南下进攻阜阳革命军,后因出现叛徒,伤亡惨重,颍州保卫战因寡不敌众而告失败。
  1928年,为贯彻八七会议确定的实行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总方针,中共皖北特委在阜阳发动四九起义。起义虽然失败了,但点燃了皖北革命烈火,建立了安徽第一个苏维埃政权,创建了安徽第一支也是中共领导建立较早的一支红军队伍,在阜阳的历史写下光辉的一页。
  1941年,日军为策应信阳之敌兵分两路进犯太和县,国民党军汤恩伯部与县国民军团在群众的支持下,凭据天然屏障进行殊死抵抗,沉重打击了日本侵略者的嚣张气焰。
图2 志愿者在讲解太和阻击战 蒋馨欣拍摄
  为集中兵力打大仗(国民党由全面进攻转为重点进攻),1948年刘邓大军主力转出大别山,后邓小平率前方指挥所与刘伯承和后方指挥所在临泉韦寨会和,并在吴营寨(村)指挥全局。
  在我们沉浸在革命斗争的解说时,有一位身姿挺拔的工作人员引起了我们的注意。随着我们近距离的交流与采访后得知,这位“不同寻常”工作人员居然是一位革命先烈的后代。

图3 志愿者在采访邢珍女士 陈彬彬拍摄
  邢珍女士告诉我们,她是邢元伟的第五世孙,家中遗传下来的一把刺刀与太爷爷手写的《朱子家训》是她感到骄傲的来源。经资料查询,我们得知邢元伟出生于1876年,清朝末年目睹清政府政治腐败的他拒绝了山东直隶州判的委任。辛亥革命爆发时,他参加了安仁会(同盟会下属组织);民国元年,身为省议会议员,因参与反袁运动被通缉而逃亡上海。民国五年,再次担任省议会议员,并担任安徽省立第六中学校长(现阜阳第一中学前身)。他曾被选为国民代表大会代表、安徽省参议员,多次向政府提出重要议案。邢珍女士家族六代有十二人从军保国,她的儿子也进入军营,深深延续着革命精神。
  落日余晖洒向博物馆的出口,为进进出出的游客们镀上一层柔光。人们的脸上似乎还有着红星照耀的余光,与生活中的自然光融为一体,相互贯彻。相信在领悟到阜阳当地红色精神的游客,也能在日常生活中不自觉地应用,传承这红色革命精神。
扫一扫 分享悦读
社会实践推荐
回顶部大学生之声©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