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18日,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红心研墨”暑期社会实践团队在泰州美术馆开展了一场别开生面的非遗文化推广活动。作为团队暑期社会实践的重要内容,活动以“非遗新势力・青春创未来”为主题,将现代传播方式与传统技艺体验巧妙结合,为暑期的美术馆注入了浓浓的青春气息与深厚的文化底蕴。
多元科普联动,搭建文化沟通桥梁 活动开篇的科普环节颇具创意,团队突破传统宣讲模式,运用PPT、视频及问答互动等多种方式,系统介绍非遗知识。其中,PPT的设计花费了团队大量心血,制作团队深入研究漆扇和中国结的技艺细节,将漆扇制作的“漂漆”过程转化为生动的动态画面,大漆在水中的晕染、扇骨与色彩的交融过程清晰可见,让抽象的技艺变得触手可及;中国结的编织步骤则通过高亮动线实时展示,复杂的“盘长结”结构在动态演示下变得直观易懂。配合精心剪辑的视频解说,讲述非遗传承人的故事与技艺背后的文化内涵,再加上趣味十足的问答互动,参与者们积极举手抢答,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快速走进非遗世界,对传统技艺有了全面且深刻的初步认知。
沉浸式动手实践,触摸非遗文化温度 科普结束后,剪纸和漆扇制作体验活动迅速点燃了现场气氛。志愿者们化身“技艺导师”,提前对活动材料进行了细致准备,剪纸区的彩纸颜色丰富、质地适宜,漆扇制作的颜料安全无毒、色彩饱满。在剪纸区,志愿者们从最基础的折纸方法教起,耐心指导大家掌握剪刻的力度和角度,从简单的几何图案到复杂的吉祥纹样,一步步带领参与者感受剪纸艺术的精妙。一位老奶奶年轻时就喜欢剪纸,看到活动后主动加入,还和志愿者分享自己的剪纸经验,现场氛围十分融洽。漆扇制作区更是人头攒动,志愿者们鼓励大家发挥想象力,大胆尝试色彩搭配。一位小朋友在志愿者的帮助下,用红色、黄色和蓝色漆液在扇面上创作了一幅“彩虹”图案,举着作品笑得格外开心。在动手实践的过程中,大家切实触摸到了非遗技艺蕴含的温度与力量。
总结反思提升,共绘非遗传承蓝图 活动吸引了各年龄段的参与者,有蹒跚学步的孩童在家长陪伴下好奇地触摸材料,有中学生认真地跟着志愿者学习技艺,也有老年人兴致勃勃地参与创作。结束时的集体合影定格了无数张笑脸与一件件多彩的作品,成为此次活动最美的记忆。许多参与者表示,这样的暑期活动既有趣又有意义,让自己对非遗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希望以后能有更多类似的活动。
团队在活动后及时进行了总结反思,认为此次实践活动不仅达到了推广非遗文化的目的,更提升了团队成员的组织能力、沟通技巧和问题解决能力。但同时也发现了活动中的不足之处:活动环节衔接不够顺畅,导致部分参与者在体验项目间切换时出现等待;宣传力度有待加强,主要依赖线下渠道,未能让更多潜在参与者知晓活动。未来,团队将不断改进,计划通过线上线下联动宣传,利用短视频平台发布活动预告和非遗知识科普;优化活动流程,合理安排各环节时间,让参与者有更流畅的体验。团队成员纷纷表示,将继续以青春之力为非遗传承贡献更多力量,让非遗文化在新时代绽放更耀眼的光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