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2日午后,泰州科技馆内暖意融融。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红心研墨”实践团队在此开展的暑期实践活动,于13:30至16:00如期举行。这场以端午节为主题的文化盛宴,通过科普讲解、趣味问答、创意手工等多元形式,让参观者在轻松氛围中触摸传统文化肌理,为古老习俗注入当代活力。
探寻文化根脉:典故中的精神密码 活动伊始,实践团队的杨姓志愿者借助生动的PPT课件,向在场参观者娓娓道来端午节的多重起源传说。从屈原投江明志的家国情怀,到伍子胥忠烈殉国的悲壮故事,再到曹娥寻父尽孝的感人传奇,一个个典故被拆解成鲜活的历史片段。讲解中,志愿者特别点出习俗背后的文化内核:龙舟竞渡彰显的团结之力,艾草菖蒲蕴含的防疫智慧,让听众明白传统节日绝非简单的仪式,而是民族精神的载体。
问答闯关:知识传递中的欢声笑语 为让文化知识入脑入心,团队设计了趣味问答环节。“端午在农历的哪一天?”“‘端午的‘端’字有何含义?”主持人话音刚落,现场便举起一片“小手林”。一个戴眼镜的小男孩抢先站起:“‘端’是开始的意思,端午就是五月初五!”精准的回答赢得了一枚绣着艾草图案的香囊,他举着奖品蹦跳的模样,惹得周围人笑声连连。问答间隙,几位白发老人分享起儿时裹粽、系五彩绳的记忆,年轻人则好奇地追问“挂钟馗像”的由来,新旧对话间,文化传承有了温度。
彩蛋绘新:传统符号的童趣表达 “画彩蛋”区堪称全场最热闹的角落。工作人员早已备好环保塑料彩蛋、无毒颜料和细尖画笔,等待参观者挥洒创意。刚上二年级的萌萌在彩蛋上画了个“会飞的粽子”,翅膀涂成渐变粉,还歪歪扭扭写了“端午快乐”;旁边的大叔则偏爱传统纹样,用墨绿颜料画了缠枝莲,说要给孙子当“文化教具”。这些或稚拙或精致的作品,把龙舟、粽子、艾草等传统元素,变成了可触摸的文化符号。
诗韵与科学:跨越时空的文化对话 “谁能对出‘节分端午自谁言’的下一句?”志愿者小张的提问点燃了诗词接龙的热情。穿蓝裙子的小姑娘脆生生接“万古传闻为屈原”,接着便被追问“这句诗体现了端午的什么内涵?”在你一言我一语的讨论中,诗词里的家国情怀慢慢清晰。而另一边的“粽叶酸碱性实验”更添惊喜——参与者用pH试纸测试后发现,粽叶煮出的水呈弱碱性,恰好能延缓食物变质,“原来老祖宗的智慧藏着科学道理!”一位妈妈恍然大悟。
活动余韵:让文化传承落地生根
三个小时的活动虽已落幕,但文化的种子已悄然播下。“红心研墨”团队负责人表示,比起单纯的知识讲解,这种“听典故、玩游戏、做实验”的模式,更能让传统活在当下。未来,团队将继续挖掘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用年轻人喜欢的方式搭建传承平台,让优秀传统文化真正走进生活、浸润心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