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助力东升社区儿童暑期全面成长,搭建多元发展的成长舞台,7月6日,常州大学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学院“夏日萤火”志愿团队带着2周的公益教育实践计划,为东升社区的儿童编织了一段知识、陪伴、成长相交织的温暖记忆。团队深入调研社区儿童需求,从安全防护到心灵滋养,从生活技能到文化传承,这场以“以爱育童,以智启梦”为底色的旅程,不仅让孩子们收获了技能与自信,更让青春力量在实践中扎根,为社区公益教育探索出一条“有温度、有创意、有实效”的新路径。
安全课堂:童心守护力,安全新姿势当安全教育遇上科技创意,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我们以情景浸润为核心,打造沉浸式安全课堂:动画短片化身安全向导,用趣味动画拆解用电、消防知识,互动PPT、3D模型拆解让知识“活”起来,通过体感交互掌握逃生技能,同时,借助安全能量银行激励体系,勋章兑换、提案设计将防护意识“种”进心里。
当安全知识转化为可触可感的成长体验,当孩子们从“被动听讲”变为“主动守护”,稚嫩的生命便多了一层坚实的铠甲!
心灵课堂:情绪有光会表达,心灵花园共耕耘心理健康课程以“认识情绪、表达情绪、管理情绪”为脉络,志愿者老师带着孩子们从几个流行的网络表情包切入,引导孩子们说出自己在什么时候会有情绪。在趣味互动中,孩子们逐渐读懂自己与他人的情绪密码。随后,老师结合“被抢玩具后如何说”“和朋友吵架了怎么办”等生活场景,手把手教“深呼吸调节法”:“像吹气球一样慢慢吸气,数到5;再像吹蜡烛一样轻轻呼气,数到8”,还通过角色扮演练习“非暴力沟通四步法”:“我看到…我感觉…因为我需要…请你…”。当曾经只会哭闹的孩子能平静说出“我有点难过,因为你没和我商量就拿走了画笔”,当害羞的女孩学会用“我希望”代替沉默抗拒,当情绪从“洪水”变成“清泉”,课程便在幼小的心灵里种下了“情绪有力量,表达有方法”的种子,助力他们在成长路上更从容地接住每一份心情。
生活课堂:生活独立小技能,成长闪耀大瞬间午后的阳光透过教室窗户,在地板上洒下一片暖黄。志愿者吴老师搬来小桌板,桌上整齐摆着叠得方方正正的校服、一瓶洗手液和一个贴着卡通贴纸的医药箱——“今天我们学会‘自己生活’!”叠衣服环节,王老师先示范“折衣领、对齐边、收袖口”的口诀,在老师的耐心指导下,孩子们衣服叠的板板正正。学习七步洗手法环节,吴老师打着节拍唱:“掌心对搓,手背相揉,手指交叉搓一搓……”泡沫沾满孩子们的指尖,他们互相检查指缝,争着当“最干净小标兵”。最让孩子们眼睛发亮的是医药箱——碘伏棉签、创可贴、体温计整整齐齐躺在格子里,吴老师用模拟伤口演示:“擦伤要先冲水,再用棉签消毒,最后贴创可贴。”孩子们跟着步骤认真练习……这些藏在生活褶皱里的技能,正悄悄变成他们独立的底气——“原来我能照顾自己!”
文化课堂:节气根脉追忆人,传统文化活传承当二十四节气从泛黄的《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苏醒,我们从物候观察、诗词浸润、民俗实践三个维度,开启一场跨越千年的文化对话。课程以立春“咬春”为起点,带学生用舌尖感受韭菜盒子的鲜嫩,体会“助益阳气”的古老智慧,又在清明细雨中,通过制作青团、书写家书,将“慎终追远”的哲思融入指尖的温度。当孩子们能用二十四节气解读《齐民要术》的农谚,体会古人的时令巧思时,那些曾泛黄的典籍便不再是“标本”,而是流淌在血脉中的文化基因。
创意课堂:废品新生,变废为宝清晨,志愿者带着废纸杯走进了社区活动室,在孩子们期待的目光下,开始了今天的课程——变废为宝。先从变废为宝的意义讲起,从“少砍一棵树”到“让地球更干净”,简单的话语让环保的小念头悄悄冒芽。然后便开启了手工课的篇章,聚焦“废物利用”,教孩子们用废纸杯编织花篮。材料一一摆上桌:洗干净的废纸杯、绳子和胶水。
志愿者结合视频演示教学,动手能力强的孩子看几遍就做好了,举着花篮给志愿者看,还主动帮助不太会做的小朋友们。最后,在志愿者的耐心讲解和做的快的小朋友的帮助下,所有孩子都完成了小花篮。当一个个独特的纸杯花篮诞生,孩子们举着作品欢呼,“原来废品能这么有趣!” 欢笑声里,环保不再是口号,而是“变废为趣”的实践,是“创意让旧物重生”的惊喜。
运动课堂:少年活力赶朝阳,青春汗水藏勇气午后,孩子们聚集在舞蹈排练室,“运动日”在孩子们的欢呼声中拉开了序幕。
两人三足游戏中,孩子们两两结伴,用绑带系住相邻脚腕,喊着 “一二一” 的口号同步前行。过程中,既有配合默契、飞速冲刺的,也有步伐错乱、笑倒在地的,欢笑声不断。袋鼠跳环节,孩子们钻进布袋,像小袋鼠般蹦跳着向终点跃进,摔倒了就爬起来继续,不放弃的模样格外动人。比赛结束后,还有孩子意犹未尽,拉着志愿者一同加入,再比一场。
运动不仅强健了体魄,更让友谊与勇气在汗水里生根。
环保行动:分类知多少,守护绿色家园 “用过的作业本是可回收物,剩饭菜是厨余垃圾……”通趣味动画、简易图示让垃圾分类知识不再抽象。
课堂上,志愿者着重介绍了可回收物、厨余垃圾、有害垃圾和其他垃圾的分类标准。时不时举手提出疑问,“电池算什么垃圾?”“奶茶杯怎么分?”志愿者们一一耐心解答,还延伸讲解了垃圾分类对减少污染、节约资源的积极作用。
课堂尾声,通过抢答提问环节,巩固了孩子们的垃圾分类知识,不少抢答积极的小朋友获得了环保小贴纸。这堂环保课,在孩子们心中播下了绿色理念的种子,让他们成为生态守护的小小践行者。
余晖洒进教室时,孩子们用手绘的课堂故事、真挚的感谢拥抱,诉说着成长的欣喜。社区家长的感慨最朴实:“孩子念叨着支教的实验、互动,这就是公益的价值。”对“夏日萤火”团队而言,14天的陪伴不仅是一次公益实践,更是一场与童心的对话——他们在孩子们眼中看到了对知识的好奇、对世界的热爱,也在实践中体会到“用青春力量点亮成长”的意义。
教育的本质,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夏日萤火”的故事或许会结束,但志愿精神与教育温度已在童心中扎根。期待更多微光汇聚,照亮更多孩子的逐梦旅程——因为每个孩子都值得被温柔以待,每个梦想都该在阳光下绽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