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之声,大学生新闻资讯门户网站
网站首页校园新闻社会实践三下乡校园活动
大学生之声 > 社会实践

基层党员干部的身份自觉

时间:2025-07-27 00:42:25 关注:
基层党员干部的身份自觉
  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进程中,基层党员干部既是政策落地的“执行者”,也是群众利益的“守护者”。2025年7月13日,曲阜师范大学翻译学院寻英故里·佑践红心实践队队员赵紫露走进拳铺镇,采访了杨以良,听他讲述在党员与村干部双重身份下的基层实践故事。在与杨以良书记的交谈中,他对党员与村支书身份的理解,如同一面镜子,照见了基层治理者的责任内核。这种认识不依托于轰轰烈烈的事迹,而在日复一日的躬身实践中自然流淌,既带着制度赋予的严肃性,又饱含泥土浸润的温度。
党员身份:一种超越个体的“坐标系”
  “党员不是光环,是做事的‘坐标系'。”杨以良用粗糙的手掌比划着,语气里带着不容置疑的认真。在他看来,党员身份首先意味着“校准方向”——政策文件里的条文要转化成田埂上的脚印,上级的部署要落地成村民能看懂的实在事。他提到某次镇上开会学习乡村振兴政策,散会后他没直接回村,而是先去邻村的桃园蹲了半天,琢磨着人家的行距株距为啥能多结果,再结合村里的土壤条件调整方案。“党员不能只会念文件,得让村民觉得’党的政策能帮咱过好日子',这才是真的跟党一条心。”
  更重要的是守住底线。他回忆起刚任村支书时,有亲戚想通过他承包村里的果园,承诺“利润分你一半”,被他当场拒绝要是开了这个口子,村民怎么信你?党员的公信力,就是在一次次说不里攒起来的。在他眼中,党员的先进性从不是抽象的口号,而是面对利益诱惑时的清醒,是分配公益岗位时先考虑困难户的自觉,是暴雨天把自家麦子放一放、先去帮五保户抢收的本能。这种身份意识,让个体欲望始终让位于公共利益,成为基层治理中最稳固的“压舱石”。
 
  图为实践队队员在采访杨以良村干部。赵紫露提供。
村支书身份:制度与人情的“转换器”
  “村支书是个‘夹层’,但得把‘夹层’变成‘黏合剂’。”杨以良笑称自己的工作是“既当政策的传声筒,又当村民的代言人”。他理解的村支书身份,首先是制度与村民间的"翻译官"——把"宅基地确权"翻译成"以后盖房不吵架",把"合作社分红"解释成"地里的活儿有人管,年底还能领钱"。有次推广新型农业保险,村民觉得"交了钱可能白交",他带着村干部挨家算"往年受灾损失账",还自掏腰包给几户困难户垫了保费,当年秋天暴雨过后,拿到理赔款的村民主动找上门:"杨书记,明年的保险我先交!"
  同时,这个身份意味着要在"法理"与"人情"间找到平衡点。村里两户人家因宅基地边界闹了十年矛盾,镇司法所调解多次无果。杨以良没急着拿尺子量,而是先去老书记家翻出三十年前的分地账本,又请两位当事人的长辈坐在一旁,先算老账,再讲新规,最后在院子里用粉笔画出边界,双方终于握手言和。“村里的事,光讲法太硬,只讲情太软,得让村民觉得这事处理得在理、暖心。”这种治理智慧,正是村支书作为基层神经末梢的独特价值——既维护制度的刚性,又保留乡土社会的弹性。
两种身份的交织:在“公转”与“自转”中找平衡
  “党员是‘公转’,围着群众需求转;村支书是‘自转’,带着村子往前跑。”杨以良用一个朴素的比喻概括两者的关系。党员身份要求他始终保持政治自觉,比如推动移风易俗时,他先带头拆了自家院子里的旧神龛,告诉村民党员不信迷信,但要信科学、信奋斗;而村支书的角色则要求他必须接地气,比如村民习惯用土办法施肥,他不直接否定,而是搞了块试验田,一边用新技术种,一边请老把式用传统方法种,秋收时的产量对比,让村民主动跟着学。
  这种双重身份的张力,恰恰构成了基层治理的活力。党员身份赋予他不畏难的底气——面对修排水沟时的资金缺口,他敢拍板先干起来,我带头垫钱;村支书身份则给予他会解难的智慧——知道村民认熟人不认公章,就把党员分成几个小组,常年在村口的小卖部、田间地头蹲点,把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说到底,就是别把自己当官,要把自己当桥——一头连着党和政府,一头连着家家户户。
  离开拳铺镇时,夕阳正把杨以良的影子拉得很长,他正蹲在新修的文化广场上,和几位老人商量着“健身器材咋摆不挡道”。他对身份的理解,或许从未写进任何发言稿,却在每一次弯腰倾听、每一次俯身实干中,成为基层党员干部最生动的注脚:党员是初心,村支书是使命,两者拧成一股绳,才能拉起乡村发展的千斤担。
作者:曲阜师范大学寻英故里 佑践红心实践队 来源:曲阜师范大学寻英故里 佑践红心实践队
扫一扫 分享悦读
社会实践推荐
回顶部大学生之声©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