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践行青春红色筑梦社会实践活动,推动红色基因在知、情、意、行中的深度传承,山东大学软件学院薪火青年实践团队长郭娅芳在7月26日前往四川省巴中市通江县红四方面军总指挥部旧址纪念馆,以实地参观为契机,追溯红色记忆、体悟红色文化。

通江,这座地处川东北的小城,是红四方面军的重要根据地,也是川陕革命根据地的核心区域。1932年,红四方面军冲破国民党围追堵截,翻秦岭、越巴山,挺进通江,将总指挥部设置于此。两年零四个月的浴血岁月,从这里发出的指令粉碎了敌人的“三路围攻”“六路围剿”,使苏区不断扩展,成为支撑革命的重要红色堡垒。这片以通江为核心的区域,后来发展为川陕革命根据地的主体,巴中因此被毛泽东誉为全国“第二大苏区”,川陕苏区更被誉为“扬子江南北两岸和中国南北两部间苏维埃发展的桥梁”,在连接南北革命力量、推动革命进程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
走进纪念馆,首先映入我眼帘的是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红四方面军总指挥部总指挥徐向前同志的一座高大铜像。八角帽下,徐向前同志面容清癯却棱角分明,眉宇间凝着征战的刚毅。双眼微睁,目光如炬,既带着对战场的锐利洞察,又藏着对百姓的深切牵挂。雕像后面的大殿牌匾镌刻是胡耀邦总书记题写的“川陕革命根据地军史陈列馆”,镌刻有力的大字带着穿透时光的厚重,无声指引着人们走进那段英雄岁月。


接下来,我依次参观了“雄师诞生大别山”“西征入川开新局”“凯歌高奏大巴山”等展区,通过一幅幅泛黄的历史照片、一件件承载岁月的实物展品——包括当年红军使用过的步枪、公文包、煤油灯,以及根据地群众支援红军的农具等,直观感受到红四方面军在川陕地区浴血奋战、建立革命政权的艰辛历程。



在“凯歌高奏大巴山”展区,我看到了一系列重要战役的作战地图、战斗遗物等,它们生动展现了红四方面军在川陕地区粉碎敌人“三路围攻”“六路围剿”等战斗场景,展现了革命先辈高超的军事指挥艺术和卓越的战略眼光。其中,空山坝大捷的展陈直击人心,让我深深收到震撼。标注“口袋阵”战术的地图上,红黑线条勾勒出“诱敌深入”的精妙,展柜里带缺口的马刀、群众制作的土制地雷,都是激战的见证。光影复原的雨夜突袭场景中,红军以少胜多击溃敌军,那冲锋号声似仍在山谷回荡。



离开纪念馆时,夕阳的余晖洒在它的屋顶上,给这座承载着历史记忆的建筑增添了一份厚重。我回头望了望,心中感慨万千。
这次参观,让我在知的层面更加了解了红四方面军的历史,在情的层面深深被革命先辈和群众的精神所打动,在意的层面坚定了传承红色基因的信念,更在行动层面记录下了这些红色故事。那些浴血奋战的场景、生死相依的情谊在脑海中不断重现。这让我更加明白,传承红色基因,不仅要“知其然”,更要“行其道”。 作为青年,我们唯有将红色记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才能让红四方面军的精神火种在新时代持续燃烧,让红色血脉真正实现代代相传。
作为薪火青年实践团队的一员,我深知,红色基因的传承从不是孤军奋战,而是一群人的接力,薪火青年实践团将继续聚焦青春红色筑梦,让更多同龄人在参与中读懂“智勇坚定、不胜不休”的内涵。正如我们团队的名字“薪火”所喻,唯有将个人的感悟转化为团队的行动,让实践中汲取的力量辐射到更广阔的青年群体,才能真正实现“以青春之力筑红色之梦”,让红色血脉在代代青年的践行中永葆鲜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