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非遗传承,解码海韵儒风
时间:2025-07-22 22:43:49 关注:
博物馆:在时光褶皱里读非遗
7月2日清晨,日照市博物馆在晨雾中开启大门,曲阜师范大学地理与旅游学院“非遗探查队”社会实践队到达时,博物馆门口游客早已排起长长的队伍,等待安检进入。踏入馆内,展柜陈列的黑陶蛋壳陶、青铜剑等文物,吸引实践队队员驻足凝视。讲解员引领队员穿梭展区,讲解日照渔民开洋节祭祀器物的用途与背后的祈福传统。队员们俯身观察,目光紧锁文物细节,倾听跨越时空的故事,试图从历史痕迹里挖掘非遗传承线索。而古朴陶器以及精美手工艺品,在讲解里“活”起来,让队员们眼神流转着好奇与敬畏,似触碰到历史的肌理。
10点,队员分组开展问卷调查与访谈工作。一对父女驻足在字画展品前,队员走上前向游客礼貌询问:“您好,我们是曲阜师范大学学生,想了解您对非遗展品的看法,请问您方便抽出一点时间吗。”游客眼中亮着光,感慨回应:“这些字画,像有生命,经岁月风霜后仍满是活力。”听罢,队员边记录边递上问卷。与场馆工作人员交流时,说起当下年轻人对传统渔业工具的陌生,让队员们清晰捕捉到非遗认知在代际传递中的断层问题,问卷记录的不仅是话语,更是非遗传承面临的现实挑战。
文化馆:直面非遗传播的现实难题
午后,实践队来到日照市文化馆。馆内,大型的日照非遗主题壁画色彩鲜明,展现着当地丰富的非遗文化。队员们跟随讲解员依次参观各个展区,从非遗实物到图文资料,全面了解日照非遗的发展历程。
在与工作人员的交流中,队员们得知,文化馆为推广非遗做了诸多努力,如举办非遗进社区、开设非遗小课堂、开展文化市集等活动,但受限于宣传渠道的单一,效果并不理想,加之许多市民对本地非遗项目知之甚少。这让队员们深刻认识到,拓宽宣传渠道是提升非遗社会认知度的关键。
东夷小镇:非遗与潮流碰撞的鲜活实践
夜幕降临,东夷小镇的霓虹与传统红灯笼交相辉映。实践队走进“潮起非遗”创意工坊,眼前景象颠覆了对非遗的固有印象:渔民画元素被印在潮牌T恤上,袖口绣着简化的渔网纹路;黑陶碎片与树脂结合,制成镶嵌着海浪图案的手机支架;渔家号子的旋律被改编成电子音乐,在店内循环播放,吸引着年轻游客驻足。
工坊主理人是位90后设计师,她向队员们介绍:“我们和非遗传承人合作,把传统元素拆解重构,比如用渔民画的配色做涂鸦,用黑陶的肌理做3D打印模型。”说话间,几位穿着汉服的年轻人正挑选印有贝雕纹样的折扇,手机扫码参与“非遗纹样DIY”线上活动。队员们发放问卷时,不乏有年轻人说:“这样的非遗很酷,既传统又时髦,我愿意为这种创意买单。”但也有年长游客提出疑问:“改得这么新潮,还能算真正的非遗吗?”这种争议,让队员们看到非遗与潮流融合中需要平衡的传统本真与创新表达。
海滨森林公园:游客眼中的非遗认知图景
下午,日照海滨森林公园内游人众多,大部分游客来自外地,对日照非遗旅游产品深度发展起到关键的参考作用,实践队抓住这个契机,诚挚邀请游客填问卷。队员穿梭人群,笑着招呼:“麻烦填下问卷,您的意见很重要。”几位大学生表示:“如果能有机会亲自体验织渔网、制作贝雕这些非遗项目,会觉得更有意义。”
调研结束,实践队队员整理访谈记录与问卷数据。从博物馆的历史回溯,到文化馆的传播困境,从东夷小镇非遗与潮流的碰撞争议,到海滨森林公园的游客反馈,日照非遗的传承脉络逐渐清晰,那些散落在岁月里的技艺传承困境、创新探索亮点,以及游客对非遗体验的多元诉求,都化作清晰的标注,为后续探寻非遗活化路径、搭建传承桥梁,勾勒出可深耕的方向。
此次日照之行,实践队队员用脚步丈量非遗传承之路,收集的一手资料,将成为后续研究日照非遗保护与推广的基石。他们期待,这些调研成果能助力日照非遗在新时代找到传承密码,让海韵儒风里的文化星火,持续照亮城市发展。
作者:王鑫媛 来源:社会实践
扫一扫 分享悦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