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羽衔新”实践团深耕安吉乡土,用墙绘、文创激活乡村“网红经济”
夏日炎炎,安吉县大溪村的青翠山野间,却涌动着一股青春的艺术热潮。浙江农林大学艺术设计学院“青羽衔新”社会实践团的师生,一头扎进“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发源地,用手中的画笔和专业智慧,为乡村振兴注入澎湃的“艺术动能”,绘就了一幅生动的“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共富画卷。
“艺”起下乡:解码乡土,艺术赋能深扎根卷起裤腿,背上画板,这群年轻的“设计师”们不是在课堂,而是在大溪村的田间地头、茶园古道。他们与茶农一同采摘春茶,指尖沾染茶香,耳中聆听“一片叶子富一方百姓”的鲜活故事;他们沿着千年古道寻访,将散落山野的传说拾起,精心编织成独特的“文化基因图谱”。这并非走马观花,而是深度的“田野调查”。依托学院与大溪村共建的“青鸟计划”创新平台,师生们将艺术设计思维与在地文化深度融合,对村落空间节点进行细致调研。最终,10组饱含创意、融合竹文化、茶文化、古道精髓的设计方案经过反复打磨,从图纸走向现实,形成了一套既具文化灵魂又切实可行的“艺术赋能乡村工具包”,为后续深度介入奠定了“文化-空间-产业”融合发展的坚实基础。

师生们在点位细致调研。张程海供图
“墙”势出圈:青春笔触,点“靓”乡村引客来当设计图纸遇见浙北乡村的白墙黛瓦,一场“颜值革命”悄然上演。在学院团委书记柯杰的带领下,10名核心成员顶着酷暑高温,创新采用“专业主笔+村民共创”的模式,挥舞画笔。短短时间,6处、超过100平方米的主题墙绘惊艳亮相。原创IP“竹宝”——一个憨态可掬的拟人化竹笋形象,跃然墙上,巧妙地串联起竹海的波涛、茶山的云雾,将生态元素转化为可互动、可打卡的文化符号。一条“一步一景、移步换故事”的沉浸式文旅动线就此诞生,瞬间引爆了乡村的“网红”潜力。
实践团于墙绘成果图打卡示范(1)。张程海供图
实践团于墙绘成果图打卡示范(2)。张程海供图
村民点赞:艺术催化,激活内生“共富力”艺术带来的,远不止是视觉的享受。这场“墙绘行动”如同一剂催化剂,有效激活了乡村的内生动力。调查显示,高达90%的受访村民欣喜地表示,这些墙绘显著提升了村庄的“颜值”和吸引力,吸引游客纷纷驻足拍照打卡。民宿经营者姚阿姨的反馈最为生动:“游客们看到墙上这些漂亮的画儿和打卡点,可兴奋了,上上下下地跑着拍照!这人气旺了,我们的民宿生意自然就跟着好啦!”这声声发自肺腑的赞誉,正是艺术设计与村民需求、产业发展同频共振的最佳写照,生动演绎了“生态美”如何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百姓富”。
实践团向村民了解调研。张程海供图
对标“样板”:解码“余村经验”,擘画可持续未来 为了探寻“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更深层路径,实践团专程走进乡村振兴的全国样板——余村,进行深度学习。他们系统解构余村如何从“卖石头”成功转型为“卖风景”,其“全域景区化”的系统思维、“余村印象”文创品牌的成功运营、乃至碳汇交易的金融创新,都给团队带来深刻启示:艺术赋能乡村振兴,需要构建“IP孵化-场景营造-产业延伸”的闭环;乡村美学营造,要平衡好“生态保护-文化传承-经济发展”;实现共同富裕,则需打造“政府引导-高校赋能-村民主体-市场运作”的多元共治模式。
实践团在余村调研参观。张程海供图
青春执笔,绘就“红绿金”协奏曲从深挖乡土文化基因,到精准植入艺术场景;从创新“村民共创”机制,到探索产业链延伸,浙江农林大学“青羽衔新”实践团以艺术设计为有力支点,撬动了乡村振兴的无限可能。这场生动的社会实践,不仅成功探索出“校地协同、师生共创、村民参与”的创新范式,更以青春实践印证:当青年的无限创意碰撞乡土的深厚智慧,当艺术美学深度融入生态价值,绿水青山就能真正蝶变为造福百姓的“幸福不动产”。

实践团手持画笔合照。张程海供图
如今,在浙北这片被青春艺术点亮的山乡,“党建红”引领着方向,“生态绿”铺就了底色,而跃动的“艺术金”正源源不断地激发着发展动能。这幅由“红、绿、金”三色交融绘就的共富新画卷,不仅装点着大溪村,也为新时代乡村振兴贡献着充满活力的“浙农林大方案”。这支青春之笔,饱蘸时代的浓墨,必将把承载着生态价值、文化厚度与民生温度的动人乐章,奏响在更广阔的乡村大地。
通讯员:李珊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