触摸中原文脉,解码历史基因
时间:2025-07-18 23:26:35 关注: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文物是岁月沉淀的“活教材”。为探寻中原文化根脉,解码中华文明基因,中原文脉先锋队一行5人走进河南博物院,开启了一场跨越千年的文化溯源之旅。团队以“沉浸式参观+深度化访谈+创新性研讨”为路径,在贾湖骨笛的悠扬乐声里聆听远古足音,于妇好鸮尊的神秘纹饰中解码商代密码,从莲鹤方壶的灵动仙鹤间触摸思想脉搏,让沉睡的文物“开口说话”,用青春的视角讲述中原文化传承故事。
活动启动前,先锋队便开启“文化充电”模式。队员们分工协作,查阅《中原文化通史》《河南博物院藏文物精品集》等文献,梳理出中原文明从旧石器时代到明清时期的关键节点;登录博物院官网,标记贾湖骨笛、妇好鸮尊、云纹铜禁等20余件标志性文物的背景资料;与博物院社教部多次沟通,敲定“专家讲解+自主探索+互动体验”的参观方案,为实践筑牢知识根基。
“中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母体文化’,我们带着问题来,就是要把‘书本里的历史’变成‘可触摸的传承’。” 团队负责人在动员会上强调,全体成员带着对历史的敬畏与好奇,期待在文物与现实的对话中,找到属于当代青年的文化传承坐标。
踏入“远古家园”展区,贾湖骨笛静静躺在展柜中,灰黑色的鹤类尺骨上,7个音孔整齐排列。博物院讲解员李娟俯身介绍:“这是八千多年前的‘音乐活化石’,1987年在河南舞阳贾湖遗址出土,它证明中原地区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了成熟的音乐文化。”
为让队员们感受古乐魅力,队员王文欣取出3D打印复制品现场吹奏。清亮的音阶流淌开来,瞬间让展厅“活”成远古村落——先民围坐篝火,用骨笛传递狩猎喜悦、祭祀祈愿。“原来历史不是冰冷的年份,而是可以用声音、用生活场景还原的故事!” 队员农嘉杰激动地记录,手指反复摩挲展柜玻璃,试图与八千年前的匠人“隔空对话”。
当被问及骨笛的考古价值,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员张宏彦补充道:“贾湖骨笛把中国音乐史向前推了三千多年,更证明中原地区是早期中华文明的核心区之一。这些细小的音孔,是先民‘探索未知’的生动注脚。” 专业解读让文物跳出“展品”身份,成为串联历史与现实的文化纽带。
移步“三代辉煌”展区,妇好鸮尊以“昂首站立、怒目圆睁”的姿态震撼亮相。器物通体以鸮(猫头鹰)为造型,盖为鸮首,身作鸮体,鋬部装饰兽面纹,圈足雕刻鸮爪,生动再现商代“图腾崇拜”与“青铜文明”的交融。
“这件文物是商王武丁妻子妇好的‘专属符号’。” 博物院考古专家王建国指向鸮尊腹部铭文,“‘妇好’二字,印证了她不仅是王后,更是能率军征战的女将。1976年殷墟妇好墓出土的1928件文物里,这件鸮尊是最具代表性的‘文化名片’。” 队员王俊恒凑近观察纹饰,发现鸮尊羽翼处还藏着小型兽面纹,“古人把‘守护’的寓意藏在细节里,既体现对神灵的敬畏,也彰显妇好的权威,太巧妙了!”
谈及商代青铜铸造技术,钱思宇打开“知识盲盒”:“妇好鸮尊采用‘分铸法’,先铸好鸮体、鸮首,再焊接鋬部、圈足,这种工艺在三千年前的商代,堪称‘黑科技’。” 技术解密让队员们理解,文物不仅是历史见证,更是古人智慧的“物化成果”,中原文明的“创新性”基因,早在商代就已彰显。
“快看,壶盖上的仙鹤要飞出来了!” 队员周海洋的惊呼,让众人聚焦“莲鹤方壶”。这件春秋时期的青铜重器,打破商周青铜器的庄重肃穆——壶身蟠螭纹缠绕,尽显古朴威严;壶盖莲花盛开,仙鹤振翅欲飞,把“静态器物”做出“动态张力”。
博物院陈列部主任赵强解读:“莲鹤方壶出土于河南新郑,它的‘叛逆’在于打破西周以来‘礼器象征等级’的传统。春秋时期‘礼崩乐坏’,人们思想解放,仙鹤就是‘自由精神’的象征,这是中原文化‘包容性’‘创新性’的体现。” 队员们围绕“仙鹤寓意”展开辩论,有人认为是“对天命的挑战”,有人解读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思想碰撞间,春秋时代的“精神变革”不再抽象,而是化作壶上仙鹤,振翅飞入当代青年心中。
互动体验区里,队员们用AR技术“拆解”莲鹤方壶,清晰看见铸造时的“分型面”“浇铸口”;通过VR设备“穿越”春秋宫殿,见证方壶从铸造到使用的全过程。“科技让文物‘褪去神秘外衣’,我们看懂了工艺,更读懂了时代精神。” 队员王俊恒感慨,这种“沉浸式触摸历史”的方式,让文化传承有了新的“打开方式”。
参观结束,先锋队在博物院学术厅召开“文物会说话·青春话传承”研讨会,邀请考古专家、博物院社教人员与队员共话“中原文脉传承”。“中原地区出土的文物,串起了中华文明的‘起源—发展—融合’主线。” 张宏彦研究员强调,贾湖骨笛见证“文明起源的音乐觉醒”,妇好鸮尊记录“王朝时代的女性力量”,莲鹤方壶彰显“变革时代的思想跃迁”,“这些文物不是孤立的‘展品’,而是‘文明基因库’里的‘活因子’,你们年轻人要当好‘基因解码师’,把历史讲给更多人听。”
“我们可以把贾湖骨笛的乐音做成手机铃声!” 队员王文欣的提议引发共鸣。农嘉杰接着说:“妇好鸮尊的‘鸮元素’能设计成国潮文创,比如钥匙扣、书签,让文物‘走进’日常生活。” 博物院社教部主任李娜点赞:“年轻人的创意是文化传承的‘新引擎’,我们正在尝试‘文物+游戏’‘文物+剧本杀’,让历史‘潮’起来,你们的想法特别有价值!”
“今天的实践,让我们从‘文化旁观者’变成‘传承参与者’。” 队长钱思宇总结,团队计划制作《中原文物“活”起来》系列短视频,用“1分钟讲好1件文物故事”;在校内发起“文物守护人”计划,招募同学参与文化志愿讲解;还想联动其他高校实践队,打造“中原文脉传播联盟”。“我们要做‘文脉传译官’,把文物里的‘历史密码’翻译成年轻人听得懂、喜欢看的内容,让中原文化‘火’在当下!”
此次河南博物院社会实践,中原文脉先锋队收获的不仅是“文物知识”,更是“传承使命”。从贾湖骨笛的“音乐觉醒”,到妇好鸮尊的“技术突破”,再到莲鹤方壶的“思想跃迁”,队员们触摸到中原文明“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的核心特质,理解了“何以中国”的中原答案。
“中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我们青春逢盛世,当为文脉传承‘扛旗’。” 队员们表示,未来将以“让文物说话、让历史说话、让文化说话”为己任,用新媒体传播、文创设计、校园宣讲等方式,把中原文脉的“火种”传递给更多人。这场始于文物的实践,终将化作青春传承的行动,让中原文化在新时代绽放更耀眼的光芒,让历史文脉在青年接力中永续流淌.
作者:河南工业大学钱思宇 来源:大学生之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