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大学双栖星愿支教队开展“霓裳识华夏”主题活动 解锁服饰里的文化密码
7月16日,山东大学学生春晖社双栖星愿支教队在济南市南北社区支教点开展了以“霓裳识华夏:中国古代服饰演变”为主题的支教活动。支教队队长崔严尹带领孩子们通过口述教学与动手实践相结合的方式,以服饰为棱镜,折射出了中华文明的礼仪之大与服章之美,让历史的华裳在童心中翩然起舞。

课程以一场虚拟的“千年服装秀”趣味开场,以男性和女性服饰的朝代演变为支点,瞬间点燃了孩子们的好奇心。随后,在第一环节里,课堂聚焦于“男性服饰的智慧与符号”。从秦汉庄重层叠的曲裾深衣,到更为利落的直裾,再到隋唐流行、吸收胡风便利特点的圆领袍,一幅服饰从“礼仪约束”向“实用简练”演变的画卷清晰呈现。当支教队员深入解读宽袍大袖背后的文化密码和古代君子腰间玉佩的文化内涵时,孩子们不禁对中式传统美学和儒学德育文化发出了由衷的赞叹。

第二部分是支教队员精心设计的互动环节。在这一环节里,孩子们亲手用长围巾模仿曲裾深衣的“绕襟”穿法,在略显笨拙却充满欢笑的缠绕中,真切触摸到了古人的穿着智慧与礼制文化的具象表达。同时在探索宋代官服的细节时,乌纱帽上长长的帽翅也引发了热烈讨论,抽象的封建等级制度在孩子们眼中变得鲜活可感。

活动的第三部分流转至“女性服饰的飘逸与华章”。汉代曲裾的素雅端庄与唐代齐胸襦裙的雍容华美形成鲜明对比,让孩子们直观感受到不同时代审美的巨大变迁。同时支教队员也揭秘了古代女性的一些“神奇配件”,展现了中国古代贴近生活的趣味联想。“披帛原来是古代的高级‘围巾’!”当得知这条飘逸的长巾暗藏的身份密码时,孩子们眼中闪烁着发现秘密的兴奋。而花钿则被形象地比喻为“古代的时尚贴纸”,小小额饰承载的丰富文化令孩子们啧啧称奇。

这一系列环节的设计,让小朋友们明白了服饰远非蔽体的布料,它是穿在身上的历史,是流动的文明符号。宽袖束缚下的君子之风,玉佩碰撞间的礼仪之约,补子纹样里的秩序森严,披帛飘动中的盛唐气象……一针一线,一纹一饰,无不编织着古人的宇宙观、伦理观与生活美学。
本次活动将“有服章之美谓之华,有礼仪之大谓之夏”的深意,转化为孩子们可触摸、可体验、可共鸣的互动课堂,与双栖星愿支教队所向往的的深层价值紧密结合。这堂课,不仅是在认识过去的衣裳,更是在孩子们心中播撒下文化认同与自信的种子。当传统不再晦涩,当历史变得可亲,那份属于华夏的“衣冠上国,礼仪之邦”的骄傲,便能在新一代的血脉中悄然复苏、绵延不息。一件衣裳,半部华夏,支教队何其有幸,能亲手为孩子们翻开这瑰丽的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