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12日清晨,福建农林大学安溪茶学院“农旅焕新,育苗筑梦”实践队,踏上盘曲山路,奔赴安溪龙居村的百年非遗面线工坊,探寻龙居面线背后的传承故事。
踏入由废弃校区改造而成的工坊,潮湿空气虽让面线制作暂歇,却让胡丽珍与龙居面线的纽带清晰浮现。“小时候母亲她们打着不太亮的手电筒翻山越岭去卖面线,有一次摔断门牙流着血回来。当时我就想以后我一定不让卖面线这么辛苦!”胡丽珍女士哽咽地讲起这段往事。这份对家人的温情,令她毅然回乡打造面线工坊,也让龙居面线承载起家族与非遗的双重温度。
图为实践队观看面线制作相关影像资料,吴一虹摄
“刚开始学做面线,整个和面下来都找不到手和腰了。”在工坊里,胡丽珍向实践队介绍手工面线制作的艰辛。每日凌晨两点,当多数人还在梦乡,她便开启面线制作流程。从和面开始,需凭双手感知面团柔韧,精准把控注水、加盐量,而后历经搓面、串面、醒面、拉面、晒面等十多道工序,每一步都考验着耐心与技艺。这漫长工序,不仅是对传统手艺的坚守,也为了留住手工面线的独特品质。

图为胡丽珍向实践队讲解面线制作工序,郑田婧摄
胡丽珍深知非遗传承之难,却从未停下求索脚步。她积极推动龙居手工面线申遗,让这项技艺获得更广泛关注与保护;建立工坊,为传承搭建实体平台,吸引更多人了解、参与面线制作;在坚守传统的同时创新生产方式,自主研发自动晾晒设备等,提升生产效能,又不丢手工面线的灵魂;还借互联网之力拓展销售渠道,让龙居面线走出大山、走向世界。她以小家温情为起点,将传承责任扛在肩头,让非遗从家族手艺,成为助力乡村振兴的产业力量。
古老制作工具诉说着历史,创新设备展现着传承新貌。“这是我们自行研发的设备”,胡丽珍自豪的笑容感染者实践队的队员们。她的坚守,不仅让龙居面线制作技艺焕发生机,更带动乡村产业发展,为乡村振兴注入非遗活力。从守护母亲的安全,到守护非遗的传承,再到带动家乡发展,她的每一步,都诠释着非遗传承中坚守初心的力量,也为乡村振兴提供了非遗样本。
图为面线工坊内的设施,郑田婧摄
非遗传承之路虽布满艰辛,却因像胡丽珍这样坚守初心者而充满希望。龙居面线的故事,是家族温情的延续,是非遗传承的求索,更是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激励着更多人关注非遗,以文化力量赋能乡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