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之声,大学生新闻资讯门户网站
网站首页校园新闻社会实践校园活动大学生活
大学生之声 > 社会实践

一根银丝的传承密码:龙居面线非遗工坊探访记

时间:2025-07-16 19:47:42 关注:
7月12日,福建农林大学“农旅焕新,育苗筑梦”实践队,在省级非遗传承人胡丽珍带领下,走进泉州市安溪县蓬莱镇龙居村的龙居面线非遗工坊。
龙居面线的独特风味,源于群山馈赠。这座海拔600米山间的工坊,选址凝结祖辈智慧:山间富含天然微生物的空气,是面线自然发酵的“天然酵母”,赋予其柔韧筋骨;山泉水经岩层过滤,清冽甘醇提升口感,更筑牢食品安全防线;稳定温湿度让面线达成“细滑柔长、韧而不糊”标准。山区昼夜温差大,使面团在冷暖交替中缓慢醒发,形成细密紧实的独特面筋网络,这正是其“煮不烂、嚼着香”的核心秘密。
 
图为龙居面线非遗工坊 施宇涵摄
“小时候看母亲背面线翻山越岭去卖,脚滑摔在泥路上,我至今记得。”胡丽珍揭开传承往事。她年少不解父辈肩挑手扛的艰辛,在外打工时因一碗飘着熟悉麦香的家乡面线勾起汹涌乡愁,最终毅然返乡,成为龙居面线第五代传承人。“刚开始学拉面,胳膊肿得抬不起来,指尖磨出的水泡破了又结。”父亲“做好品质,找对路子,就不用靠脚赶路”的叮嘱成了她的信条。2019年,她奔走搜集资料、整理技艺图谱,推动龙居面线入选省级非遗名录。如今,她在工坊设教学点,用慢镜头视频拆解“拉面如放风筝”的力道技巧,带面线走进厦门展销会,开发新口味,让这缕带着山风气息的“老手艺”接上互联网时代的“新地气”。
 
图为胡丽珍为实践队员讲解面线制作过程 施宇涵摄
“年轻人的加入,让我看到了手艺延续的希望。”胡丽珍望着实践队员俯身在案头记录笔记的身影,眼角笑意里混着欣慰感慨。队员们举着相机仔细拍摄和面、切面、搓面等工序流程图,在笔记本上认真记录天然酵母的发酵原理,计划通过短视频、直播等新媒体形式,让藏在深山里的龙居面线故事飘向更远的地方。
 
图为龙居面线部分制作流程 王晶摄
云雾渐散,晨阳漫过黛色山巅,山风携着草木清气拂过工坊晾晒面线的竹匾,银丝在光影里轻轻颤动。胡丽珍指尖抚过温润的竹编说:“面线要拉得长,传承的路更要走得远。”这根串联着深山馈赠、百年匠心与青春活力的银丝,正以生生不息的活态传承姿态,在新时代的乡村土地上,书写着乡村振兴与文化自信的崭新故事。
 
作者:施宇涵 来源:福建农林大学
社会实践推荐
回顶部大学生之声©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