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2日,福建农林大学安溪茶学院“农旅焕新,育苗筑梦”实践队冒雨探访闽南山村上智村白头格土楼群,在原住民胡梓生老师带领下,揭开这片百年建筑群承载的侨史记忆与文化密码。目前,土楼面临排水淤塞、结构受损等问题,保护工作亟待推进。
图为雨中胡梓生老师为实践队队员讲解白头格土楼群历史,雨滴打湿了石阶,却挡不住文化传承的热忱。吴一虹摄
土楼藏匠心 侨胞思乡情凝于砖石雨水冲刷下的夯土墙中,细碎贝壳清晰可见。胡梓生介绍,这些菲律宾海域的贝壳由华侨胡典成兄弟带回,是1906年其归乡后主持建楼的特殊建材。
土楼群12座建筑暗藏巧思:石门倾斜门楣可导雨,门轴铁条固定门板,二楼回廊瞭望孔能防匪患,百年间从未被攻破。最晚建成的“泰安楼”门楣石刻“光绪丁未年冬”,印证了族谱记载的“30年陆续建成”历程,其“背山面水”格局则源自江西风水先生8年选址勘测。

图为实践队队员撑伞随胡梓生老师进入土楼,雨滴在青瓦上溅起水花。吴一虹摄
族谱载善举 侨胞造福桑梓留实证胡氏兄弟在菲律宾经商期间,始终心系故土。据族谱记录,他们资助家乡学子,修桥12座、铺路30里,现存村外青石板桥的桥桩钢筋,即为其从海外运回的物资。
建楼时,外地工匠负责雕花凿石,本村劳力承担抬石挖土,既保质量又惠乡邻。楼内曾设私塾,向全村开放达半个多世纪,祠堂“文魁”“武举”匾额,见证家族重教传统。
图为白头格古民居群。宋晓瑶摄
老建筑遇困境 保护方案待制定雨后显露的木质回廊榫卯结构,无钉咬合仍稳固,展现精湛工艺。但虫蛀木柱、破损瓦当、墙缝渗水等问题已现,排水系统淤塞、夯土墙剥落、木质防腐不足等情况,被实践队列为保护重点。

图为雨中的土楼内部构造,木质回廊显古朴清幽。卢观丽摄
“年轻人外出,老人难守。”胡梓生的担忧道出困境。这些由华侨乡愁与乡土智慧筑就的建筑,既是侨史纪念碑,也是文化活化石,其保护传承已成为亟待回应的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