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之声,大学生新闻资讯门户网站
网站首页校园新闻社会实践校园活动大学生活
大学生之声 > 社会实践

二七纪念塔

时间:2025-07-16 18:37:52 关注:
探寻革命印记,传承红色基因
郑州7月16日电(通讯员 荆家威)2024年7月12日,河南工业大学快乐一家人实践队4名队员走进郑州市二七区二七纪念馆,开展以"探寻革命印记,传承红色基因"为主题的社会实践活动。此次实践通过馆内参观、史料研读、访谈记录、实景还原体验等形式,深入了解1923年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的历史背景与细节,探寻革命先烈的精神遗产。
清晨8时30分,实践队队员们在纪念馆门口集合。灰白色的纪念馆主楼前,"二七纪念塔"五个铜字在晨光中泛着光泽,塔尖的红星雕塑直指天空。队员们注意到,纪念馆外墙采用的红砖与铁路铁轨同色,墙面上嵌着39块方形砖雕,每块砖雕都刻有不同的罢工场景——举着标语的工人队伍、冒烟的蒸汽火车、谈判桌上的争执......"这些砖雕是1971年重建纪念馆时,由郑州本地工匠手工雕刻的,每一笔都还原了历史照片的细节。"纪念馆讲解员荆家威指着砖雕向队员们介绍,他的手指抚过一块刻有"江岸罢工"字样的砖面,那里的纹路已被常年讲解磨得光滑。
进入展馆序厅,一座高3米的群雕映入眼帘:工人们紧握拳头,有的举着标语,有的扛着旗帜,眼神里满是坚毅。群雕底座刻着"1923.2.7"的字样,下方的电子屏正滚动播放着罢工参与者的姓名与籍贯。队员朱子家掏出笔记本记录,他发现39位烈士中,年龄最小的只有17岁,是江岸机器厂的学徒工;年龄最大的52岁,是郑州铁路工会的文书。"他们来自不同省份,却为了同一个目标牺牲,这太让人震撼了。"朱子家轻声说,指尖在"湖北黄陂""河南开封"等籍贯上停留许久。
在"工潮兴起"展区,玻璃展柜里陈列着一件泛黄的棉布工装,袖口和肘部打着补丁,衣领上还留着褐色的污渍。"这是1922年江岸铁路工人的工作服,当时工人每天工作12小时,月薪仅能买20斤小米,连养家糊口都困难。"赵研齐展开一份复制的《京汉铁路工人待遇章程》,上面用毛笔写着"废除包工制""实行八小时工作制"等17条诉求。队员们凑近细看,发现章程边缘有多处修改痕迹,最末页还粘着一张小纸条,上面是用铅笔写的"正月初三开会讨论"。

转过展柜拐角,一面由500多张老照片组成的"铁路工人生活墙"扑面而来。队员朱子家注意到,照片里的工人宿舍是低矮的土坯房,十几个人挤在通铺里,墙角堆着发霉的稻草;而隔壁展厅展示的外国工程师住宅,则是带花园的小洋楼,照片里的外国人正坐在藤椅上喝茶。"这种强烈的对比,比任何文字都更能说明罢工的根源。"朱子家边说边用手机拍下两张照片的对比图,屏幕上土坯房的灰暗与小洋楼的明亮形成刺眼反差。
在"罢工风暴"展区中央,一个复原的"江岸工会办公室"场景吸引了队员们的目光。木制办公桌的抽屉半开着,里面露出几份油印的传单;墙上挂着的日历停留在"1923年2月4日",旁边的铁皮闹钟指针指向9时——正是京汉铁路全线罢工开始的时刻。队员荆家威戴上白手套,轻轻拿起桌上的电话机听筒,耳机里立刻传来模拟的罢工指令:"郑州站收到,10点准时停车""江岸段明白,信号已切断"。"原来历史可以这样触摸。"荆家威放下听筒时,发现掌心沁出了细汗。
展区的电子屏正在播放纪录片《二七风暴》的片段,画面里武装军警与工人对峙的场景让展厅瞬间安静。当看到"2月7日下午,军警向手无寸铁的工人开枪"的字幕时,队员们都屏住了呼吸。赵研齐指着屏幕说:"当时江岸分会委员长林祥谦被绑在电线杆上,敌人逼他下复工令,他说'头可断,血可流,工不可复!'最终被砍死在电线杆上。"队员亓晓东的笔记本上,"电线杆"三个字被圈了又圈,他发现展柜里真的陈列着一段锈迹斑斑的铁轨,旁边的说明写着"1958年江岸车站扩建时挖出,疑似林祥谦就义处的电线杆底座"。
中午11时,实践队在纪念馆研究室与78岁的党史专家周明座谈。老人带来一个褪色的蓝布包,里面装着他收藏的30多份罢工史料原件。"这是1923年2月6日的《申报》,上面有罢工初期的报道;这是1956年对罢工幸存者的访谈记录,你们看这里——"朱子家翻开泛黄的笔记本,指着一段钢笔字念道:"那天雪下得很大,我们举着'劳工神圣'的横幅游行,子弹打在冰面上,像碎玻璃一样响。"队员们轮流传看史料,发现访谈记录的空白处,有老人用铅笔标注的"证人已于1998年去世"。

朱子家还播放了一段1972年录制的录音,是当时83岁的罢工参与者王德成的口述:"林委员长被砍了七刀,每一刀下去都喊'工会万岁'。我们抬他回来时,他的血把雪地都染红了......"沙哑的声音从老式录音机里传出,展厅里静得能听到队员们的呼吸声。队员荆家威发现,录音带的标签上写着"第3次采访",旁边还有一行小字:"老人说一次哭一次,录完这版就不肯再讲了。"
下午2时,。在"烈士事迹"展区,队员朱子家找到了6位开封籍烈士的详细资料。其中一位叫吴海发的烈士,是开封火车站的扳道工,牺牲时34岁,家里有两个年幼的孩子。"我爷爷以前就在开封火车站工作,说不定听过他的故事。"朱子家边说边用手机拍下吴海发的照片,打算回家后问问家族长辈。
队员赵研齐则在"工会组织"展区有了新发现。展柜里的《工人周刊》合订本上,刊登着1923年1月京汉铁路总工会成立时的筹备名单,其中"郑州分会文书"一栏写着"张志新".3时许,天空飘起细雨,队员们来到纪念馆后院的二七烈士纪念碑前。碑高14.3米,象征着1923年2月7日这个特殊的日子,碑身正面的"二七烈士永垂不朽"八个金箔大字被雨水冲刷得格外鲜亮。队员们站成两排,注视着碑座四周的浮雕:罢工集会、街头演讲、刑场就义、群众悼念......每一幅都栩栩如生。
这时,一群戴着红领巾的小学生排着队走来,向纪念碑献花。领头的女孩捧着白菊,在碑前深深鞠躬,红领巾在雨幕中格外鲜艳。队员们默默退后,看着孩子们用稚嫩的声音念着烈士姓名。当念到"林祥谦""施洋"时,几个孩子抬头问老师:"他们为什么不怕死呀?"老师蹲下身回答:"因为他们想让后来的人过上好日子。"这一幕被队员朱子家用相机拍下,照片里雨丝如银线,连接着碑前的孩子与碑上的名字。
离馆前,实践队在"红色留言簿"上写下感悟。队员赵研齐写道:"以前在课本里读'二七精神',今天在展柜里看到烈士的窝头、带血的工装,才明白这四个字有多沉重。"队员孙悦则画了一幅简笔画:纪念碑下,一只大手握着一只小手,旁边写着"我们记得"。
闭馆时,雨渐渐停了。队员们回头望去,夕阳透过云层照在二七纪念塔上,塔尖的红星折射出耀眼的光芒。纪念馆门口的石板路上,积水倒映着塔影,像一片流动的红色海洋。
作者:荆家威 来源:参观
社会实践推荐
回顶部大学生之声©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