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月 7 日,福建农林大学安溪茶学院赴泉州市安溪县蓬莱镇 “农旅焕新,育苗筑梦” 实践队 14 名成员,在安溪县蓬莱镇青少年成长中心开展支教活动。多元化的课堂设计为成长中心注入活力,其中非遗文化体验课上,实践队队员带领孩子们沉浸式学习非遗剪纸技艺,通过手把手教学、文化讲解等方式,让非遗剪纸在互动中传播,在实践中传承。
剪纸传习,课堂里的非遗启蒙非遗剪纸体验课上,队员们先通过短视频播放剪纸的历史渊源 —— 从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发现的镂空纹饰雏形,到明清时期民间窗花的盛行,让孩子们直观感受这项技艺跨越千年的生命力。

图为孩子们认真观看非遗剪纸宣传视频,了解技艺历史渊源。吴一虹摄
随后,队员们示范了 “对称剪”“镂空剪” 等基础技法,从简单的几何图案到当地特色的 “茶乡纹样”,一步步引导孩子们动手创作。

实践队队员示范 “对称剪” 等技法,细致引导孩子们动手学剪纸。吴一虹 摄
育苗筑梦,教育赋能非遗延续此次支教活动并非简单的技艺传授,而是实践队结合 “农旅焕新” 主题设计的系统性传承方案。队员们表示:“剪纸不仅是手艺,更是家乡的文化符号。我们希望通过课堂,让孩子们从小建立对本土非遗的认同。”
除了剪纸课,实践队组织 “剪纸 + 农旅” 创意工作坊,鼓励孩子们将茶园、古厝等蓬莱元素融入作品,为非遗注入青春活力。这些举措不仅丰富了乡村青少年的暑期生活,更搭建起非遗传承的 “青少年桥梁”。
青春力量,书写传承新篇作为福建农林大学 “三下乡” 品牌活动的一部分,“农旅焕新,育苗筑梦” 实践队始终以 “教育赋能乡村文化振兴” 为目标。此次支教中,非遗剪纸的传播成效超出预期:有孩子主动向家人讲解剪纸历史,有家长询问后续课程安排,更有当地小学邀请实践队将剪纸课纳入课后服务。
实践队队长说:“看到孩子们从‘好奇’到‘热爱’,我们真切感受到教育在非遗传承中的力量。未来,我们将整理课程素材,形成可复制的‘非遗支教手册’,让更多乡村孩子能触摸到传统文化的温度。”
此次活动以教育为笔,以青春为墨,在蓬莱镇的土地上勾勒出非遗传承的新图景 —— 当古老剪纸遇上年轻学子与孩童,传统文化便有了生生不息的新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