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实践队走进中原英烈纪念馆 探寻红色记忆传承革命精神
(通讯员 郭笑杰 李俊泽 郑礼),河南工业大学 “无所畏惧组” 实践队 12 名队员前往郑州市中原英烈纪念馆,开展以 “缅怀革命先烈,传承红色基因” 为主题的社会实践活动。此次实践旨在通过实地参观、史料研读和互动体验,让队员们深入了解中原地区革命历史,感悟英烈精神,增强青年一代的历史责任感。
下午 3 时,实践队队员们在纪念馆讲解员的带领下有序进入展厅。展馆以 “中原英烈” 为主线,分为 “近代抗争”“革命烽火”“建设岁月”“改革征程” 四个部分,通过实物展品、影像资料、场景复原等多种形式,系统展现了从辛亥革命到新时代中原儿女为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作出的牺牲与贡献。
在 “革命烽火” 展区,玻璃展柜中一封泛黄的书信吸引了队员们的目光。这是 1948 年淮海战役期间,郑州籍战士赵崇德写给家人的最后一封信。“娘,等打完这一仗,我就回家帮您种庄稼……” 信中朴实的话语与展厅墙上 “赵崇德在战斗中牺牲,年仅 24 岁” 的说明形成强烈对比,队员们驻足良久,低声讨论着信中字里行间的家国情怀。讲解员介绍,像赵崇德这样的中原英烈仅在解放战争时期就有近 10 万人,他们用生命换来了如今的和平生活。
转过转角,一处复原的 “战地医院” 场景让实践队队员们放慢了脚步。昏暗的灯光下,模拟的手术台、沾着 “血迹” 的绷带和生锈的医疗器械,还原了 1938 年花园口保卫战期间医护人员救治伤员的场景。“当时条件艰苦,没有麻药就用烈酒消毒,没有手术刀就用刺刀代替,战士们咬着木棍也要坚持手术。” 讲解员的声音带着哽咽,队员们纷纷拿出笔记本记录,有的还用手机拍下场景细节,打算回去后查阅相关历史资料。
在互动体验区,队员们戴上 VR 设备,“亲历” 了 1945 年豫西抗日根据地军民联手抗击日军的战斗场景。虚拟场景中,老乡们为八路军送粮食、少年儿童站岗放哨、战士们冲锋陷阵的画面栩栩如生。摘下设备后,队员李华擦了擦眼角:“以前在课本上看到的历史,今天变得如此真实。那些和我们年纪相仿的年轻人,在战场上毫不犹豫地冲锋,这种勇气值得我们永远铭记。”
下午 4 时,实践队与纪念馆的红色宣讲员开展了一场小型座谈会。宣讲员王建军是一名退休教师,多年来致力于搜集整理本地英烈事迹。他向队员们讲述了自己走访 200 多位英烈家属的经历:“有位老人告诉我,她的丈夫牺牲时,孩子才刚出生,如今孙子也成了一名军人。这种精神的传承,就是对英烈最好的告慰。” 座谈会上,队员们没有记录,而是认真倾听,时不时就细节问题轻声提问,现场气氛庄重而热烈。
活动接近尾声时,实践队全体队员在纪念馆广场的英烈纪念碑前举行了简短的祭奠仪式。队员们手捧小白花,向纪念碑三鞠躬,随后依次将白花放在碑前。

图为实践队队员在中原英烈纪念馆展 郭笑杰摄

图为团队合影。 郑礼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