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挖掘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弘扬丝路文化精神,7月8日,译心牧歌丝路实践团来到乌鲁木齐国际大巴扎,开展“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团队成员们通过参观非遗展点、体验传统打馕技艺、与当地负责人交流等方式,近距离感受了新疆民俗文化的深厚底蕴,探寻丝路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首先,团队成员与乌鲁木齐国际大巴扎服务中心负责人文丽主任进行交流。文丽主任详细介绍了大巴扎作为新疆文化、旅游、商贸重要窗口的发展历程,以及近年来在非遗保护与活态传承方面的举措。她提到,大巴扎内汇聚了维吾尔族木卡姆艺术、民间刺绣、传统手工乐器制作等多项非遗项目,其中,以馕文化为代表的传统饮食技艺,更是通过“前店后坊”的展示形式,让游客在品尝美食的同时,直观感受非遗的生命力。
随后,在文丽主任的指引下,团队成员来到大巴扎内的非遗打馕体验区。刚走近作坊,烤馕的麦香便扑面而来。维吾尔族打馕师傅热情地向成员们展示了传统馕的制作全过程:从面团发酵、揉制、塑形,到用特制工具在馕坯上压出精美花纹,再涂抹洋葱水、撒上芝麻,最后快速贴入滚烫的馕坑中。师傅介绍,新疆馕种类繁多,仅在大巴扎就能见到芝麻馕、皮牙子馕、油馕等十多种,每种馕的制作手法和口感都独具特色,背后承载着维吾尔族人民的生活智慧和饮食文化。
在师傅的指导下,团队成员们纷纷动手体验。揉面时的力道把控、塑形时的巧思设计、贴馕时的精准操作,看似简单的步骤实则暗藏技巧。当亲手制作的馕从馕坑中取出,金黄的外皮散发着焦香,成员们还创意地将新鲜出炉的馕塑成碗状,倒入现煮的咖啡——焦脆的馕壁浸润着醇厚的咖啡香,形成独特的“馕碗咖啡”,传统技艺与现代饮食的碰撞让体验更添趣味。品尝着融合劳动智慧的美食,成员们更深刻体会到非遗技艺“手把手”传承的温度。期间,大家还与师傅用双语交流,询问馕文化的历史渊源,记录打馕技艺的细节,用镜头和文字留下珍贵的资料。
此次大巴扎之行,译心牧歌丝路实践团不仅近距离接触了新疆非遗文化的鲜活实践,更通过亲身体验,感受到传统技艺在当代生活中的活力。团队成员表示,将以此次活动为契机,积极传播新疆非遗文化故事,让更多人了解丝路文化的深厚底蕴,为非遗传承与文化交流贡献青年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