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 7 月 7 日,扬州大学广陵学院 “碧海青耘,向海而兴” 蓝海筑梦实践队的纪芳琳、夏菲菲、孙佳康、王沈瑜、李东航等同学,在指导老师成容容、葛灵月的带领下,走进如东县苴镇刘埠村。在禁渔期这一特殊时段,队员们跟随渔民老张夫妇学习渔网修补技艺、探访渔港生产船,深度体验传统渔业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感受新时代渔民践行生态保护的责任担当。此次实践活动由夏菲菲、周承达负责全程影像记录。
七月的刘埠村,褪去了平日出海捕鱼的喧嚣,取而代之的是开渔前紧张而有序的筹备氛围。清晨,薄雾还未完全散去,带着咸涩气息的海风轻轻吹拂着渔村的每一个角落。实践队踏入刘埠村,首先看到的便是张婶在自家庭院里专注修补渔网的身影。庭院内,晾晒着的渔网在微风中轻轻摇曳,仿佛在诉说着过往出海的故事。竹制的晾衣杆上,挂着形态各异的渔网,它们颜色深浅不一,有些地方还残留着海水冲刷的痕迹,每一张渔网都承载着渔民们辛勤劳作的记忆。

(图为7月7日“碧海青耘,向海而兴”实践队成员拜访如东县刘埠村渔民老张夫妇,抓拍张婶修补渔网的镜头。夏菲菲供图)
“织网讲究紧、匀、密,线头松了鱼就跑了。” 张婶一边熟练地手持梭子穿梭在网线之间,一边向同学们讲解。她的双手布满老茧,却异常灵活,每一个动作都如同经过千百次锤炼般精准。身旁的小桌子上,整齐摆放着剪刀、线轴等修补工具,这些工具虽然陈旧,但被擦拭得干干净净,透露出主人对它们的珍视。面对同学们生疏笨拙的操作,张婶没有丝毫急躁,而是手把手纠正大家的握梭姿势,耐心地说:“这渔网跟着船下过无数次海,修补得像缝伤口一样仔细。” 在张婶的悉心指导下,同学们反复练习,从最初的手忙脚乱,到逐渐找到节奏,最终成功修复了破损的网眼。那一刻,大家不仅掌握了渔网修补这一传统技艺,更深刻体会到渔民工作的细致与严谨,以及他们对渔业工具的深厚情感。

(图为7月7日“碧海青耘,向海而兴”实践队成员在如东县刘埠村向渔民张婶请教渔网修补技艺。夏菲菲供图)
午后,烈日当空,却丝毫没有减弱同学们的实践热情。张叔带领大家来到刘埠村渔港。岸边,一艘艘渔船静静停泊,斑驳的船身、褪色的漆皮,无声地讲述着它们与风浪搏斗的峥嵘岁月。走近渔船,还能闻到淡淡的海腥味,那是大海留下的独特印记。登上生产船,张叔轻轻抚摸着船舷,眼神中满是感慨:“这些船跟着我们跑了十几年,每次出海都得经住大风大浪。禁渔期就是渔船的‘体检期’,发动机、导航仪都得仔细检修。” 他的话语中,既有对渔船的感激,也饱含着对未来出海的期待。
走进船舱,新安装的北斗导航系统闪烁着指示灯,先进的设备彰显着科技的力量;活水舱设备正在平稳运转,为渔获的保鲜提供了保障。“换上这些新装备,捕鱼更精准,渔获也能新鲜上岸。” 张叔自豪地介绍道。从他的神情中,同学们看到了渔民对现代化渔业发展的欣喜与骄傲。走到船尾,几卷晾晒的新渔网在风中轻轻晃动,与传统渔网相比,这些新渔网的网眼明显增大。张叔特意提醒同学们:“现在网眼按新规加大了,得给小鱼苗留条生路。” 这句朴实无华的话语,深刻体现了渔民对海洋生态保护的深刻理解和自觉行动。在他们心中,大海是赖以生存的资源,更是需要用心呵护的家园,只有与大海和谐共处,才能实现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图为7月7日“碧海青耘,向海而兴”实践队成员与渔民张叔在刘埠渔港的生产船上合影留念。周承达供图)
“以前只在课本上了解禁渔期,这次亲眼看到渔民的准备工作,才真正明白生态保护的意义。” 队员杨晨含感慨地说。通过这次实践,她对海洋生态保护有了全新的认识,也更加深刻地理解了禁渔期对于海洋生态修复和渔业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重要性。王沈瑜也表示,学习渔网修补不仅让自己掌握了一门传统技艺,更从渔民身上感受到了对职业的坚守和对大海的敬畏。这种坚守,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与大海打交道的执着;这种敬畏,是对自然规律的尊重,也是对生命的珍视。
夕阳西下,金色的余晖洒在刘埠村渔港,为整个渔村披上了一层温暖的纱衣。实践队结束了一天的行程,准备离开渔港。此时,夕阳将张叔夫妇的身影拉得很长很长,他们站在岸边,微笑着向同学们挥手告别。那一抹身影,承载着渔民对海洋的深情,也寄托着对青年一代的期望。
此次实践活动中,青年学子们不仅掌握了传统渔业技能,更深刻体会到新时代渔民在传承与创新中践行生态保护的担当。他们看到,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渔民们既传承着祖辈留下的传统渔业文化,又积极拥抱新技术,将现代科技融入渔业生产;他们更看到,渔民们在追求经济利益的同时,始终不忘保护海洋生态环境,用实际行动诠释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