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砖黛瓦铭赤胆,古树参天映忠魂。7月2日,湖南第一师范学院“红途寻迹·东山筑梦”爱国主义教育实践团走进湘乡市龙洞乡泉湖村,深入探访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陈赓大将故居,在历史的回响中感悟铁血忠诚与信仰力量。
院落古风蕴赤诚,家训无声启宏志
古朴的院落,是陈赓革命生涯的起点。实践团成员在红宣主任武文渡的讲解中,驻足于陈赓祖父陈嘉瑞曾与乡绅议事的客厅。青砖地面、木质桌椅,无声诉说着一段往事——厅堂之上,陈家“不得从军,不得为官,努力读书”的祖训赫然在目。步入一旁私塾,仿佛仍能听见陈赓之父陈道良教授子弟的琅琅书声。这位一生事农桑、乐善好施的开明乡绅,虽立下“不得从军”之规,却以“心怀天下”的胸襟,默默支持着从康梁变法到湖南农运的革新浪潮。1927年初,毛泽东考察湖南农民运动时曾在此拜访,对陈道良开明进步、支持儿子投身革命深表敬佩,誉其为“功社稷、对革命有贡献的人”。淳厚家风与开明思想,深深浸润了少年陈赓的心灵。
室物无言铭奉献,满门忠烈映丹心
故居内的一室一物,铭刻着一个革命家庭的奉献与牺牲。成员们凝视着父母展示栏:父亲陈道良“正直、豪爽、乐善”,母亲彭学娴“勤劳贤惠”,被乡邻称为‘大好人’”,正是这淳朴刚正的家风,滋养了陈赓“幼受祖父影响,时思弃读从戎”的志向。在陈赓弟弟的住房,武主任介绍,在陈赓(排行老二,实为长子)的影响下,其弟陈亮、陈忆信、陈问心相继投身革命洪流。陈家亦因“赤匪家属”罪名屡遭迫害:陈道良两次入狱,田产耗尽;抗战中,夫妇变卖家产携老小逃难,最终在贫病交加中相继离世。满门忠烈,以血肉之躯诠释了信仰的代价与荣光。
(王敏之摄)
展板钩沉砺壮志,铁血征程铸忠魂
故居展板系统勾勒了陈赓大将波澜壮阔的一生。“少年壮志”展区揭示:1903年诞生于此的陈赓,1915年入东山高等小学堂接触新思想,萌发救国志。1916年,他“高小未卒业,即毅然投军”(陈赓《我的自传》)。展板“投笔从戎”记录了他目睹军阀混战“民则十室十空”惨状后对旧军队的失望,成为追寻真理的伏笔。在“坚定信仰”单元,成员们肃立重温:1922年在长沙加入社会主义青年团,同年12月入党,从此“把自己的一切交给了党和人民的伟大事业”。“第一军有党,第二军有我”的誓言,振聋发聩。“能文能武的‘铁帽子红军团’团长”、“骁勇战将威名赫赫”等展板,生动展现他在鄂豫皖苏区、长征(巧渡乌江、四渡赤水)及隐蔽战线的赫赫战功与“绝对忠诚、坚持真理、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精神。展柜中黄埔军校时期(1924年奉党指示考入)的历史记载,特别是他与蒋介石面对面斗争、公开共产党员身份的史料,彰显其无比坚定的政治立场。
(王敏之摄)
故居是革命精神的“活化石”,一师学子是红色血脉的“守护者”。此次探访,让青年学子在实景实物中触摸历史温度,深刻感悟陈赓大将忠诚无畏、智勇双全的革命品格。故居承载的红色基因与第一师范的育人使命在此交汇,必将激励新时代青年在强军兴国的征程中勇担重任,续写铁血忠魂的时代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