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动齐鲁:解码安丘乡村能源转型的破题之道——山东大学生社会实践团队调研纪实
隆冬时节的齐鲁大地,一场关于绿色未来的探索正在悄然展开。来自山东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学院的"绿能先锋"社会实践团队深入潍坊安丘的田间地头,他们积极走访乡镇,对话农村家庭,探访新能源企业,以青年视角解码农村能源转型的"密码"。
田野调查:当传统能源遇见现代困局 在石堆镇宿家埠村,调研团队发现:一位村民家的屋顶上太阳能热水器“熠熠生辉”,院角却堆着半人高的煤块。经过深入对话,村民感叹道:"烧煤一冬花2000元,用电得5000元,环保账算得清,经济账扛不住啊。"这位“庄稼汉”的叹息,折射出农村能源转型的深层矛盾。
调研数据显示,安丘农村家庭能源消费中煤炭占比仍高达62%,清洁能源渗透率不足三成。团队成员在访谈手记中写道:"这里存在着两个维度的割裂——认知与实践的落差、政策与执行的断层。"这种割裂具体表现为:政府主导的"煤改气"工程在部分村庄沦为"面子工程",未通燃气管道的村民守着补贴政策望洋兴叹;生物质燃料供销体系存在50公里以上的运输断点,导致清洁能源"最后一公里"梗阻;更令人深思的是,68%的受访者表示"听说过光伏扶贫",但仅12%能准确说出具体补贴标准。
车间里的绿色革命:从秸秆焚烧到颗粒燃料 在山东马王芳凤能源公司的生产车间,团队见证了一场"化腐朽为神奇"的变革。成吨的玉米秸秆经过破碎、干燥、成型等工序,蜕变为直径8毫米的生物质颗粒。这种热值达4200大卡/千克的"绿色煤炭",正在改写农村能源的叙事方式。
该能源公司构建了'农户-经纪人-加工站'三级回收网络,以秸秆能源化利用为主,秸秆还田、原料化、肥料化等为辅的秸秆综合利用新模式,将秸秆价值“吃干榨尽”。以秸秆肥料化为例,数据显示,安丘市大盛镇4000余亩生态循环农业试验田迎来了大丰收,亩均增产10%,替代化肥50%,减投增收近300元。另外,司总经理马守国说:“现在生产的是一种生物质环保燃料,它的原料主要是来自农作物的秸秆和桃树枝等,生产线全部实现自动化,一共只有5个人。”
更让团队振奋的是"分布式供能"的创新实践。在本次调查中,团队发现生物质颗粒搭配新型解耦燃烧炉具,使农户冬季取暖成本降低40%,PM2.5排放量锐减75%。这种"就地取材、就地转化、就地利用"的模式,为破解农村能源转型的经济性难题提供了鲜活样本。
青年担当:在乡土中国书写双碳答卷 团队秉持着"我们不只是记录者,更要成为解决方案的共创者。"在调研结束后,在总结讨论会上用过一组对比数据引人深思:若安丘全域推广生物质能,每年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48万吨,相当于种植260万棵树木。这不仅是数字的跃迁,更是发展范式的革新——当清洁能源照亮千家万户,乡村振兴便拥有了更可持续的底色。
最后,此次调研不仅增强了团队成员的社会责任感和实践能力,也为农村家庭生活能源消费绿色低碳转型提供了宝贵的实地资料。未来,希望能够继续关注乡村能源发展,为建设美丽乡村、低碳乡村贡献青年智慧和力量。最后,团队相信:"乡土中国的能源变革,需要技术的锋芒,更需要制度的温度。我们愿做一粒火种,点燃更多人对绿色未来的期待。"这场始于寒冬的探索,正孕育着属于中国乡村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