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少塑料污染 共筑生态田园——「护水兴农」助力绿色农业转型暑期以来,西南石油大学“护水兴农、绿动江淮”实践团深入北彊,开展了一场以“减少塑料大棚污染,共建生态田园”为主题的环保宣传活动。通过科普宣讲、实地调研、手工实践等形式,大学生们将塑料大棚的危害与绿色农业理念带到田间地头,助力农民科学应对“白色污染”。
塑料大棚的双刃剑:增产与污染并存。“塑料大棚虽能保温保水、提早作物上市,但残留地膜正成为土地的‘隐形杀手’。”实践团成员通过动画演示和案例讲解,向村民揭示了塑料大棚的潜在危害:
土壤污染:全国农田土壤中塑料微颗粒平均含量达每公斤70多个,部分地区超4万颗,堵塞土壤孔隙,导致作物根系发育不良,玉米、蔬菜减产15%-59%。
农药残留加剧:地膜微塑料延长农药降解时间,新疆棉田数据显示,残膜量每增加100公斤/公顷,棉花产量下降4%-19%。
健康风险:微塑料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我国蔬菜中邻苯二甲酸酯(DEHP)含量是欧洲的4-17倍,威胁食品安全。
科技赋能宣传:让环保知识“接地气”
为增强互动性,实践团创新宣传方式:
科普课堂:以“分类小能手”为主题,用卡通视频讲解垃圾分类,指导村民利用废旧塑料瓶、纸盒制作环保笔筒,将“变废为宝”理念融入日常。
实地调研:走访2个行政村和1个种植基地,发现农村污水直排、垃圾转运不及时等问题,形成《汤店村人居环境治理报告》,提出增设分类垃圾桶、推广可降解地膜等建议。
政策解读:结合《农用薄膜管理办法》和成都市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政策(补贴10元/公斤),讲解政府补贴措施,鼓励村民参与回收。
从“白色革命”到“绿色转型”:农民的环保觉醒
“以前只知道地膜能增产,没想到残留危害这么大!”村民张大爷在听完宣讲后表示。活动期间,实践团发放《塑料大棚污染防治手册》200余份,收集问卷150份,推动村民签署《减少塑料使用承诺书》。
值得关注的是,山东寿光已试点生物降解地膜,河北等地通过“机械回收+人工捡拾”将农膜回收率提升至85%。这些案例让村民看到希望:“只要政策到位,我们愿意改用可降解材料!”
青年行动:扎根乡土的绿色实践
此次活动是大学生参与乡村振兴的缩影。正如西南石油大学实践团成员所说:“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不仅要解决技术问题,更要唤醒环保意识。”未来,他们计划联合当地政府建立“环保科普驿站”,持续跟踪土壤修复效果。
结语
从“白色革命”到“绿色革命”,塑料大棚的治理需要政府、农民与青年的共同努力。当科技与责任同行,这片土地终将重现生机。

活动场景1
文/龚天翔
图/刘子琛
审核/李言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