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黄土高原的风拂过秦川大地,当农民的笔触在时代纸上留下印记,陕西农民文学正在传统与现代的交织中探寻前行之路。为深入探寻陕西新时代农民写作发展现状,挖掘农民文学在文化传承与发展中的价值,近日,西安外国语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院“觅泥土馨香,寻秦川犁笔”实践团先后赴咸阳市秦都区、西安市鄠邑区及灞桥区,开展了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实践团通过发放调查问卷、专访作家与农民诗人、参加诗歌鉴赏活动等多种形式,全方位、深层次地探寻农民写作的独特价值、现状及发展路径,了解其对乡土文化传承的意义与对“拇指作家”这一新兴创作群体的看法,为农民写作者和“拇指作家”的发展提供借鉴与思考,为文学创作的多元发展增添视角。
咸阳探路:直面认知壁垒与创作坚守
实践团首站来到咸阳市秦都区,在街头巷尾的问卷分发中,触摸农民文学的大众认知温度。“农民文学?就是农民写的东西吧?”多数受访者的回答,揭示出一个现实:尽管咸阳农民作家层出不穷,但市民对农民文学的认知仍停留在字面意思,普及程度较浅。这份调研结果,如一面镜子,照见农民文学宣传速度慢、深度浅的现状,也为后续传播路径指明了方向。
实践团成员通过与作家凌晓晨关于关中文化与农民写作的热烈探讨,感受到在文学创作者眼中的农民文学的思想厚度。他首先强调黄土高原的双重意义:“在地理意义上是中华民族的起源地,在文化意义上是华夏民族的根脉。”谈及“农民作家”这一标签,他直言反对:“身份不代表知识,身份不代表文学水平。”对于农民文学的发展,他提出具体路径:改善创作环境、增加奖励层次、宣传个人贡献。而关于文学的核心,他凝练为三个问题:“爱在哪?情在哪?生活的希望在哪?”他将优秀作品比作万花筒,“要折射出独特性、创造性、象征性,具有超越时代的社会价值”,并否认人工智能对文学的辅助作用。最后,他对实践团成员寄语:“以‘善良’为根本,追求真、善、美全面发展,学会团结与热爱他人。”一问一答间,实践团读懂了农民文学在坚守本真与突破偏见中的韧性。
鄠邑赋能:碰撞诗歌韵律与乡土情怀
随后,实践团转赴西安市鄠邑区西郊村,在陕西农民诗歌学会主办的校村联动活动中,感受农民诗歌的鲜活力量。这场高朋满座的欢迎会,以实践团成员朗诵苦果《走农家路,读农家诗,吃农家饭》拉开序幕,又在各位诗人的诗歌朗诵中落下帷幕。
活动后的家访,更添对农民诗人的深刻理解。刘英桃老师用质朴话语讲述创作缘起:因帮忙打扫卫生“被迫”投稿,在核酸检测时观察到人们打招呼方式的细微变化,灵感涌动写下第一篇作品,从此与诗歌结缘。她以《晒麦》为例,强调碎片化时间里灵感迸发的关键,其作品多围绕家庭,充满生活气息。
苦果老师的故事则更显厚重。笔名源于一段失败的婚姻,却在创作中被赋予新的意义。他的作品题材丰富、体裁多样,“都是有感而发的结晶,饱含真情”。他认为文学需“与时俱进”,内容与传播方式都应多元。谈及农民诗歌发展的困境与对策,他提出:“要充分利用智能平台,题材深入生活,写作需静下心来打磨,而非一蹴而就。”从他身上,实践团看到了农民诗人对土地的热爱与对创作的执着。
图为实践团成员与苦果、杨民社老师的合照 岳思滢摄
灞桥谋远:梳理发展脉络与未来路径
紧接着,实践团抵达西安灞桥区,在洪庆文化艺术学会的展厅里,触摸农民文学的发展脉络。路桄畅副会长邀请成员们参观学会作家的文学作品、书法家的书法作品、艺术家的绘画作品——美轮美奂的意境、优美的笔触、贴近生活的内容,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
访谈中,路桄畅老师从《诗经》讲起农民诗歌的起源,细数其在不同时代的转变与创新。而无论哪一代,“乡土情怀”都是不变的底色。谈及现状与困境,他一句“陕西黄土高原太深,人一脚踏进去,好多优秀作品被埋没,缺乏机遇与灵性”道尽艰辛。对于“拇指作家”这一新兴群体,路桄畅分享了自己的实践:用手机语音记录灵感,将人工智能作为辅助工具。他强调需辩证看待人工智能与融媒体,警惕部分创作者为流量忽视深度。在他看来,优秀作品需具备对美好世界的向往、人文关怀的正义引导、音乐美意象美语言美、多角度描述与思考等特质,“创作目的是提高人的生存欲望感”,而诗歌情怀应是民族情节、人文关怀、对社会和宇宙关爱的融合。这番话让实践团明白,优秀作品需数千次打磨,关乎文化底蕴与人文高度的积淀。
图为实践团成员与杨民社、路桄畅等合影 赖屿楦摄
三天行程,三地足迹,实践团用脚步丈量出陕西农民文学的“守正创新”之路:咸阳的问卷映照着认知壁垒,鄠邑的诗歌吟唱着乡土情怀,灞桥的脉络勾勒着未来路径。从凌晓晨的思想启迪到苦果、刘英桃的创作坚守,再到路桄畅的发展洞察,实践团不仅见证了农民文学的现状与困境,更感受到创作者们对土地的赤诚。未来,团队将以调研成果为基,推动农民文学与时代接轨,让黄土地上的文字之花,在文化传承的土壤中绽放得更加绚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