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百村支书 耕耘与希望交织的振兴之路
发布时间:2025-08-07 关注:
来源:王子毅
一、调研安排
调研时间:2025年7月28日—7月29日
调研地点:安徽省宿州市埇桥区桃园镇所辖10个行政村
调研方式:
1. 深度访谈:与12位村支书逐一访谈,平均时长92分钟;
2. 问卷调研:发放村民问卷200份,回收有效问卷187份;
3. 实地踏勘:走访果蔬基地、冷链中心、乡村微工厂、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等点位23处;
4. 小型座谈:与镇农经站、农商行桃园支行、电商协会代表开展3场圆桌讨论。
二、调研目的
以桃园镇为样本,剖析皖北平原地区在村支书带领下,如何依托特色农业破解“小散弱”难题、提升乡村治理效能,进而总结可推广经验与政策堵点,为区委区政府制定“十五五”乡村振兴规划提供基层实证。
三、调研内容
1. 产业发展
桃园镇耕地6.8万亩,其中设施蔬菜2.1万亩、优质黄桃1.5万亩。桃园村支书朱克勤牵头成立“桃老大”果蔬合作社,整合7个村土地4600亩,统一引进“黄金蟠桃”新品种,配套建设5000吨预冷库、12条智能分选线,2024年线上销售额突破3200万元,村集体分红82万元。光明村则探索“党支部+共富公司”模式,利用闲置校舍改造为“番茄工厂”,日产樱桃番茄6吨,带动60余名留守妇女家门口就业。问题:深加工环节缺位,仅有1家果酱厂且产能不足;冷链物流半径短,外销仍以江苏宿迁、山东临沂大型市场为主,议价能力弱。
2. 乡村治理
全镇10个村全部推行“积分制+清单制”管理,以户为单位设置“文明存折”。吕寺村支书吕浩介绍,积分可与农商行“信用积分贷”挂钩,最高可获30万元低息贷款。2024年全镇矛盾纠纷化解率98.7%,比2022年提升6.4个百分点。不足在于:积分制偏重环境卫生、孝老爱亲,对产业带动、科技推广尚未赋分;村级后备干部储备不足,35岁以下仅5人,占比8.6%。
3. 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
近三年整合财政衔接资金1.1亿元,硬化道路43公里,实现20户以上自然村“户户通”。桃园中心卫生院建成远程影像会诊中心,与宿州市立医院实时互联;光明村“幸福食堂”日均服务老人86人次。但农田水利“毛细血管”老化严重,光明村二支渠淤积率达47%,影响2000亩蔬菜灌溉。
4. 生态与文化
桃园镇拥有省级非遗“宿州乐石砚”雕刻技艺,桃园村依托老厂房打造“乐石工坊”,2024年吸引研学团队1.2万人次。全镇推行“林长+检察长”制,新增造林1200亩,PM2.5年均浓度降至42微克/立方米。然而,非遗传承人平均年龄58岁,青年从业者不足10人。
四、调查结果与分析
1. 村庄发展亮点
(1)产业上:形成“种植—分选—冷链—电商”全链路,村集体经营性收入超50万元的村达7个。
(2)治理上:“积分制”与金融、司法联动,实现“小积分”撬动“大治理”。
(3)基础设施上:建成皖北首个镇级“5G+智慧农业”示范园区,实现虫情感知、墒情监测、无人机植保全覆盖。
2. 存在问题
(1)产业链短:果蔬深加工率不足15%,附加值流失严重。
(2)人才短板:村支书平均年龄52岁,大专以上学历仅3人;电商运营、品牌营销人才短缺。
(3)设施瓶颈:农田水利“最后一公里”淤塞,汛期排涝不畅。
(4)文化弱化:非遗项目与市场脱节,研学产品同质化。
五、调研背景
1. 乡村振兴的时代需求: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皖北作为黄淮海平原粮仓,亟需破解“大而不强”难题。
2. 百村发展的现实状况:桃园镇2014年建档立卡贫困人口4326人,贫困发生率11.6%;到2020年全部脱贫。当前阶段面临由“脱贫”向“振兴”跃升的新挑战。
六、调研意义
1. 助力乡村振兴实践:总结“果蔬产业+数字治理”桃园模式,为皖北同类型乡镇提供路径参考。
2. 提升村支书工作效能:梳理12位村支书在土地流转、资金整合、品牌打造上的创新做法,编制《桃园镇村支书工作案例手册》。
3. 推动基层治理完善:将“积分制”经验提炼为区级地方标准,探索“积分+金融+司法”联动机制。
4. 凝聚社会关注力量:通过新媒体矩阵发布调研Vlog,话题阅读量突破500万,引导高校、企业、社会组织资源下沉。
结 语
桃园镇的实践表明,村支书作为乡村振兴“领头雁”,其资源整合能力与市场化思维直接决定村庄发展高度。下一步,建议区政府设立“桃园果蔬产业提升专项”,引入预制菜龙头企业;实施“归雁计划”,回引100名大学生投身乡村振兴;推广数字孪生灌区试点,打通农田水利末梢;建设“乐石非遗街区”,让文化软实力成为经济新增量。
扫一扫 分享悦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