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之声,大学生新闻资讯门户网站
网站首页校园新闻社会实践三下乡校园活动
大学生之声 > 社会实践

浮云游子情系东风村,留守儿童暑期实践共绘家国蓝图

发布时间:2025-08-25 关注:

来源:浮云游子团队

         2025年盛夏时节,安徽财经大学浮云游子实践团带着精心设计的课程与满腔热忱走进东风村,与数余名留守儿童共同开启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暑期成长之旅。7月20日,以"厚植家国情怀·点燃成长星火"为主题的实践教育活动在村文化礼堂拉开帷幕,通过立体军事模型拼装、标准军礼教学、沉浸式红旗扎染等创新形式,将红色基因传承与国防意识培育巧妙融入趣味互动,为孩子们的假期生活绘就了一幅充满爱国情怀的成长画卷。
军事模型拼装:零件组合里的国防启蒙
  午后的教室里,军事模型零件刚被倒在桌上,就吸引了孩子们全部的注意力。坦克履带、战机机翼、军舰甲板等塑料部件在阳光下泛着光泽,孩子们的眼睛里闪烁着好奇的光芒。
  “大家知道吗?这些小小的零件,组合起来就能变成保护我们国家的‘大武器’。”志愿者拿起一个坦克模型组件,向孩子们讲解,“就像这个履带,能让坦克在泥地里稳稳前进,就像咱们村里的拖拉机,轮子宽了才不会陷进田里。”孩子们听得入神,纷纷伸手触摸桌上的零件,感受着这些“小武器”的精巧。
  7岁的小宇选了一个战机模型,他拿着机翼反复比对,却总也找不到与机身衔接的卡口。“老师,它们好像不愿意交朋友。”他皱着眉头说。志愿者蹲在他身边,指着零件上的凹槽和凸起:“你看,这里有个小嘴巴,要对准机身的小鼻子,就像咱们和小伙伴拉手,得找准位置才能握牢。”在志愿者的指导下,小宇终于将机翼与机身成功拼接,他兴奋地拍手:“它们‘拉手’啦!”
  另一边,几个孩子围在一起拼装军舰模型。零件太多,大家分工合作:有的负责安装甲板,有的专注于固定炮台,还有的在研究如何让船桨转动。当发现炮台总是装不平整时,他们没有放弃,而是互相提醒:“要对齐那条线,就像咱们砌墙时,砖块要摆直才行。”经过半个多小时的努力,一艘完整的军舰模型终于成型,孩子们举着模型欢呼:“我们的军舰做好啦!”
  图为志愿者协助孩子们制作军舰模型。梁柯摄
  拼装过程中,孩子们不仅体验了动手的乐趣,更在志愿者的引导中理解了“国防”的意义。“老师,这些模型拼起来好难啊。”小宇摸着自己的战机模型说。志愿者回应:“国防建设就像拼模型,需要很多人一起努力,每个零件都很重要,就像咱们村里,每个人都守护好自己的小家,全村就会很安全。”小宇似懂非懂地点点头,轻轻抚摸着模型的机翼,仿佛在感受它的力量。
  从零散的零件到完整的模型,孩子们在组合与拼接中,悄然感知着“国防”二字的分量。那些为了对齐卡口的专注,那些因成功组装而绽放的笑容,让“守护家园”的意识在心中慢慢萌芽。
敬军礼学习:举手投足间的敬意萌发
  傍晚时分,教室里的吊扇缓缓转动,孩子们排着不太整齐的队伍,跟着志愿者学习敬军礼。“大家看,手指要并拢,掌心朝向左下方,胳膊抬到和肩膀差不多高。”志愿者的示范标准而有力,孩子们努力模仿着,动作却稚嫩又可爱。
  有的孩子胳膊抬得过高,像小树苗一样笔直;有的手指张得开开的,像只展翅的小鸟;还有的因为紧张,肩膀微微耸起。志愿者耐心地一个个纠正:“这个小朋友的手指并拢了,很棒”“那个小朋友的胳膊再放低一点就更标准了”。纠正到小浩时,他的手肘总是不自觉地向外拐,志愿者便握着他的手反复练习:“想象手里握着一颗珍贵的糖果,要稳稳地托着,不能让它掉下来。”
  图为志愿者耐心教纠正孩子们敬军礼的姿势。谢以萱摄
  练习了一会儿,有孩子的胳膊开始发酸,悄悄放下手揉了揉。“有点累对不对?”志愿者温和地问,“但你们知道吗?解放军叔叔站岗时,要保持这个姿势很久很久,不管刮风下雨都不会动,他们是在保护我们的国家和家乡。”孩子们听了,重新举起手,眼神里多了几分认真。
  当志愿者喊出“敬礼”时,孩子们的小手齐刷刷举到耳边。虽然动作依旧带着孩子气的生涩,但每只举起的手都充满了诚意。小宇的胳膊有点抖,却坚持着没有放下;小雨的手心沁出了汗,指尖却紧紧并拢;小浩努力控制着肘部,让姿势更标准。阳光透过窗户照在他们脸上,映出一张张专注的小脸。这一刻“尊重”与“担当”的种子,已在他们举手投足间悄然萌发。
红旗DIY:指尖温度里的红色认知
  暑气尚未完全驱散,东风村小学的教室里已响起阵阵欢笑声。“大家看,这张红纸要先铺平,五角星要粘在左上角,就像咱们国旗上的星星那样整齐。”志愿者一边示范,一边将裁剪好的红纸、黄星剪纸和双面胶分发给孩子们。教室里的桌椅被拼成了长长的工作台,孩子们围坐在一起,小脸上满是专注。
  来自东风村的10岁女孩小雨,小心翼翼地将五角星放在红纸上比对位置。她的手指有些粗糙,是帮奶奶干农活时留下的痕迹,此刻却格外轻柔地捏着纸角,生怕把剪纸弄皱。“老师,这样对齐了吗?”她仰起头询问,眼里闪烁着认真的光芒。志愿者蹲下身,帮她调整了一下角度:“再往左一点就更标准了,就像咱们排队做早操,每个人都站在自己的位置上,队伍才整齐呀。”小雨点点头,撕开双面胶,粘好后还用手掌反复按压,确保星星不会脱落。
  在教室另一侧,男孩小浩正专注地给红旗安装竹筷杆。他先将红纸边缘折出一道硬痕,再把双面胶均匀地贴在折痕内侧,最后将竹筷小心翼翼地塞进去。试了两次,竹筷总是从纸套里滑出来,他急得抓了抓头发。志愿者见状,拿起他的作品耐心指导:“折痕要用力压出印子,就像咱们折纸船时,船边折得越硬,越不容易漏水。”按照方法尝试后,竹筷终于被牢牢固定,小浩举着红旗高兴地挥舞起来:“你看!它不掉啦!”
  图为孩子们拼贴制作小红旗。谢以萱摄
  当孩子们举着亲手制作的红旗整齐排列时,教室里仿佛成了红色的海洋。有的红旗边角不够规整,有的星星贴得歪歪扭扭,但在孩子们眼中,这是最珍贵的作品。小雨举着红旗凑近窗户,阳光透过红纸在她脸上映出一片暖红,她轻声说:“老师,这红色和村里戏台柱子上的红漆一样亮。”志愿者笑着回应:“这红色里藏着很多故事,就像爷爷讲的老辈人的经历,值得咱们好好守护。”
  简单的粘贴动作,让孩子们在动手实践中对“国旗”有了从颜色到情感的认知升级。那些指尖与红纸接触的温度,那些反复调整位置的认真,悄然将红色的种子播撒在他们心底。
  活动结束时,孩子们抱着自己的作品与志愿者告别,小脸上洋溢着收获的喜悦。安徽财经大学志愿服务团队负责人表示:“留守儿童需要的不仅是物质上的关怀,更有精神上的滋养。我们希望通过这样的实践活动,让孩子们在动手与互动中,感受家国情怀的力量,让他们知道,无论身在何处,都与家乡、与国家紧密相连。”
  图为孩子们展示小红旗和军舰模型的合照。梁柯摄
  此次东风村之行,安徽财经大学会计学院浮云游子团队用陪伴与引导,为留守儿童架起了一座触摸家国情怀的桥梁。从红纸粘贴时的认真,到模型拼装时的专注,再到敬军礼时的真诚,孩子们在点点滴滴的体验中,将“家”与“国”的概念悄悄刻进心里。未来,这些种子将在阳光雨露的滋养下慢慢生长,让孩子们在成长的道路上,始终记得那份属于家国的温暖与力量。
扫一扫 分享悦读
社会实践推荐
回顶部大学生之声©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