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时代下青少年依恋风格与手机使用成瘾行为的“羁绊密码”——基于南京浦口区中小学的实证研究
发布时间:2025-08-25 关注:
来源:南京审计大学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字媒介已成为青少年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然而,过度依赖手机等数字媒介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产生了负面影响,尤其是手机成瘾问题日益凸显。本项目聚焦南京浦口区中小学生群体,旨在通过实证研究揭示亲子依恋与同伴依恋两种核心心理依恋模式对青少年数字媒介使用习惯的影响机制,为区域青少年心理健康干预提供科学依据。
本次社会实践采用了问卷调查的形式进行。我们设计了包含亲子依恋、同伴依恋、情绪调节、社会支持、自我控制以及手机使用习惯等多个维度的问卷,并在南京浦口区多所中小学进行了广泛发放。经过为期数周的收集工作,我们共收集了400余份有效问卷,为后续的数据分析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以严谨的数据为依据:前往南京浦口区青少年宫进行实地调研
6月29日,前往南京市浦口区青少年宫,向在场青少年发放问卷,并进行现场访谈。共发放问卷200份,回收有效问卷180份,有效回收率为90%。
统计得出调研结果,其中分布特征:调研结果显示,安全型依恋风格的青少年手机成瘾比例较低,而焦虑型和回避型依恋风格的青少年手机成瘾比例较高。这可能与不同依恋风格的青少年在面对压力和挑战时的应对策略有关。
影响因素得出结果:家庭环境、学业压力、同伴关系等因素对不同依恋风格青少年手机成瘾行为有显著影响。家庭缺乏关爱、学业压力过大、同伴关系紧张等因素可能导致青少年通过手机寻求安慰和逃避现实。
内在心理机制:手机成瘾行为可能与青少年的心理需求满足有关。例如,焦虑型依恋风格的青少年可能通过手机社交功能寻求关注和认可,而回避型依恋风格的青少年则可能通过手机游戏或视频等娱乐功能来逃避现实。
二、以符合实际的人性化调研为方式:实际了解学生状况
6月30日,我们团队一行五人前往南京市浦口区第三中学周边进行实地调研。为了深入了解依恋关系与青少年手机成瘾之间的相关性,我们事先准备了一份详细的调查问卷。
调研当天,阳光明媚,校园里弥漫着青春的气息。我们选择了课间休息时段,在学校的操场上和图书馆附近向学生发放问卷。学生们对我们的调研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他们认真填写问卷,有的还主动分享了自己的观点和经历。
在调研过程中,我们遇到了各种各样的学生。有些学生表示,他们与父母的依恋关系非常紧密,能够很好地控制自己的手机使用时间,几乎不存在手机成瘾的问题。而另一些学生则反映,由于父母工作繁忙,缺乏足够的关爱和陪伴,他们往往通过手机来寻求安慰和满足,从而陷入了手机成瘾的困境。
通过对回收的120份有效问卷进行统计分析,我们得出了一些初步的结论。首先,依恋关系的质量对青少年手机成瘾具有显著的影响。与父母依恋关系紧密的学生,其手机成瘾的倾向较低;而依恋关系较弱的学生,则更容易陷入手机成瘾的泥潭。其次,我们还发现,性别、年龄、学业压力等因素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青少年的手机使用习惯。
此次实地调研让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了依恋关系与青少年手机成瘾之间的复杂关系。未来,我们将继续深入研究这一领域,为青少年健康成长提供更加科学的指导和帮助。
三、以学校、家长和学生为主体的采访调研:得出最终结果
7月1日,我们前往江苏省江浦高级中学附近进行了实地调研。在这次调研活动中,我们的主要任务是分发调查问卷,开展现场访谈,以深入了解依恋关系与青少年手机成瘾之间的相关性。
调研过程十分顺利。我们首先在学校附近的社区和公园向家长和学生发放了问卷,他们都非常配合,认真填写了关于青少年手机使用习惯、家庭依恋关系等相关问题。同时,我们还随机选取了一些家长和学生进行了现场访谈,他们分享了自己对青少年手机成瘾问题的看法,以及家庭依恋关系对孩子手机使用习惯的影响。
通过此次调研,我们共收集了100份有效问卷。数据分析显示,家庭依恋关系对青少年的手机成瘾行为有显著影响。那些与父母关系亲密、沟通顺畅的青少年,往往能够更好地控制自己的手机使用时间,避免过度沉迷。相反,与父母关系疏远、缺乏沟通的青少年,更容易出现手机成瘾的问题。
基于以上结论,本调研小组认为家庭在预防青少年手机成瘾方面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家长应该加强与孩子的沟通,建立亲密的依恋关系,引导孩子合理使用手机,避免过度沉迷。同时,学校和社会也应该加强对青少年手机成瘾问题的关注,共同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环境。
扫一扫 分享悦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