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推进濒危方言保护工作,8月18日,山东大学"弦歌音脉"社会实践团队深入语言保护一线,赴烟台龙口市簸栾村、大田周家村开展方言歌谣专项采集工作。团队运用智能音频处理技术,对当地传统童谣、农耕号子等口头文化遗产进行系统性记录与数字化保存,为团队正在编写的“方言歌谣数字智能转换平台”提供最新训练数据。
在大田周家村文化活动现场,团队完整录制了72岁村民周玉丰演唱的《簸箩转》童谣。该曲目包含显著的地域性颤音特征及延长时值音素,为声学模型研究提供了重要样本。技术组负责人施泽涛现场部署专业降噪设备,成功分离环境背景音,获取纯净人声音频,并同步进行方言文本转写,记录歌谣中的特殊词汇及语法结构。

于簸栾村旧址,团队采集到濒危农事歌谣《打场号子》。该作品完整呈现胶东半岛传统农业生产场景。歌谣中对于时令的记载更为农耕文化研究提供了活态语言证据。队伍指导老师张艳芳教授说到:“通过此次对方言歌谣的实时收集,有助于进一步进行人声分离的工作,为转换平台提供最适用于不同地区的训练数据。”

本次采集的42段高质量音频已经纳入团队训练工程数据库,对于方言歌谣识别引擎的程序编写也取得阶段性进展。大田周家村前村长周衍伟对项目表达的高度的期待:“系统化保存使传统文化获得新生机,我们也期待与高校深化文化遗产保护进一步的合作。”
薪火相传,赓续文脉。“弦歌音脉”将根据调研结果继续完善方言语音识别AI系统,为濒危方言的保护贡献一份力量,也为文脉传承注入属于青春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