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之声,大学生新闻资讯门户网站
网站首页校园新闻社会实践三下乡校园活动
大学生之声 > 社会实践

淮北师大学子余宸再访皖南事变烈士陵园 深挖红色历史 汲取奋进力量

时间:2025-07-27 23:03:54 关注:
       2025 年 7 月 15 日,淮北师范大学 2023 级网络工程专业学生余宸,再次来到皖南事变烈士陵园开展实践活动。此次之行,他带着更深入探究历史细节的目的,沿着新四军北移路线的关键节点,重温夜渡青弋江的悲壮场景,在历史的回响中感悟革命先辈的初心与担当。
       皖南事变烈士陵园依山而建,苍松翠柏环绕,静谧中透着庄严。作为全国重点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这里每一处景观都承载着一段刻骨铭心的记忆。余宸踏着清晨的露水,首先来到陵园入口处的 “皖南事变简介” 石碑前,再次细读那段改变新四军命运的历史。1941 年 1 月,新四军军部及所属部队 9000 余人,按照党中央指示向北转移,却在茂林地区遭到国民党顽固派 7 个师 8 万余人的突然袭击,这便是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
“    北移路线的选择,背后是复杂的历史背景和艰难的战略考量。” 余宸一边对照手中的历史资料,一边沿着模拟的北移路线图行走。他了解到,当时新四军北移面临三条路线选择:东路经苏南,虽有我军根据地接应,但需穿过日军封锁线;中路经铜陵、繁昌,可直接渡江,但江面被日军控制;最终选择的南路经茂林、宁国等地,本以为是国民党军布防较弱的路线,却不料陷入重围。“先辈们在迷雾中摸索前进,每一步都充满未知与危险。” 余宸站在标有 “丕岭”“星潭” 等战斗地点的沙盘前,仿佛能听到当年的枪炮声与呐喊声。
行至青弋江模拟场景区,余宸停下脚步。这里通过光影技术还原了 1941 年 1 月 4 日夜新四军夜渡青弋江的场景。据史料记载,当时江水因连日降雨上涨,浮桥被湍急的水流冲断,战士们只能冒着严寒涉水渡河。“冰冷的江水没过膝盖,甚至到腰部,很多战士还穿着单薄的棉衣,却没有人退缩。” 余宸凝视着屏幕上战士们相互搀扶、奋力前行的画面,眼眶不禁湿润。他想象着当年的场景:寒风吹拂着江面,战士们的呼吸凝成白雾,脚下的鹅卵石湿滑难行,但他们心中的信念却如火焰般炽热 —— 早日抵达江北,继续抗日救国。
       在烈士事迹陈列馆,余宸重点研读了叶挺军长在谈判中被扣押、项英副军长在突围中牺牲等细节。展柜里一封泛黄的家书吸引了他的目光,这是一名年轻战士写给母亲的信,信中写道:“娘,儿若不能归,勿念。为国捐躯,死得其所。” 余宸轻声念着信中的内容,深刻体会到革命战士舍小家为大家的家国情怀。“他们也是父母的孩子,却为了民族大义,将生死置之度外。” 他在笔记本上写下感悟:“和平年代的我们,更应珍惜这份来之不易的安宁,用奋斗告慰先烈。”
来到纪念碑广场,高耸的纪念碑直插云霄,碑身正面 “皖南事变革命烈士永垂不朽” 12 个金色大字熠熠生辉。余宸整理了一下衣襟,向纪念碑三鞠躬。广场四周的浮雕墙上,刻画着新四军战士战斗、突围、牺牲的场景,每一幅都栩栩如生。他走到刻有 “茂林激战” 的浮雕前,驻足良久。浮雕上,战士们有的手持步枪冲锋,有的挥舞大刀劈杀,有的拉响手榴弹与敌人同归于尽,展现出不屈不挠的战斗精神。
    “据统计,皖南事变中,新四军共牺牲 3000 余人,被俘 4000 余人,仅有 2000 余人成功突围。” 余宸在烈士名录墙前,逐行查找着烈士的名字。他发现,很多烈士的年龄都在 20 岁左右,与自己相仿。“他们在最美好的年华,用生命诠释了忠诚与担当。” 余宸在一名叫 “陈阿毛” 的烈士名字前停下,资料显示他年仅 19 岁,是一名通信兵,在传递情报时被敌人发现,中弹牺牲。“如果他能活到现在,或许能看到祖国的繁荣昌盛。” 余宸感慨道。
        实践活动接近尾声时,余宸在陵园的留言簿上写下:“重走北移路,感悟青弋魂。作为新时代大学生,我将以先烈为榜样,学好专业知识,练就过硬本领,为祖国的发展贡献青春力量。” 他表示,此次实践让他对皖南事变的历史有了更立体、更深刻的认识,不仅了解了事件的经过,更感受到了革命先辈的精神内核。
离开陵园时,夕阳的余晖洒在纪念碑上,将其镀上一层金色。余宸回头望了一眼这座庄严肃穆的陵园,心中充满了力量。他知道,这段历史不是冰冷的文字,而是鲜活的精神遗产;这些烈士不是遥远的符号,而是指引前行的灯塔。此次皖南事变烈士陵园之行,不仅是一次历史知识的学习,更是一次精神的淬炼,将激励他在未来的学习和生活中,以更加坚定的信念走好人生的道路。
 
作者:余宸 来源:个人
扫一扫 分享悦读
社会实践推荐
回顶部大学生之声©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