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之声,大学生新闻资讯门户网站
网站首页校园新闻社会实践三下乡校园活动
大学生之声 > 社会实践

探访历史印记:沙洲抗日民主纪念馆参观记 20250718“沙洲红情 ,青春飞扬”实践团队活动通讯稿

时间:2025-07-25 15:32:18 关注:
探访历史印记:沙洲抗日民主纪念馆参观记
20250718“沙洲红情 ,青春飞扬”实践团队活动通讯稿
 
七月的天空,热浪滚滚,江苏科技大学苏州理工学院的大学一年级学生们组成了一支实践团队,他们勇敢地走进了沙洲抗日民主纪念馆。在那里,他们以“铭记历史,砥砺前行”作为主题,开展了一系列富有意义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这座纪念馆不仅承载着苏南地区抗战时期的历史记忆,而且通过那些斑驳的文物和厚重的史料,向青年学子们展示了一幅幅烽火连天、硝烟弥漫的历史长卷,让他们深刻地感受到了那段艰苦岁月的沉重与悲壮。
 
图 1"沙洲红情,青春飞扬“团队队员在纪念馆门口合影留念
通讯员曹友鹏供图
在“抗日烽火”展厅内,同学们的目光被玻璃柜中泛黄的《江抗日报》复印件所吸引。报纸上那句“誓死保卫沙洲”的黑体标题虽然已经有些模糊,但依然能够让人感受到字里行间所蕴含的激昂情感。讲解员站在一幅作战地图前,地图上标注着红色箭头,他指着这些箭头向同学们介绍:“在1941年的反扫荡战役中,我们的队伍就是沿着这些河道,在芦苇荡里和敌人周旋了整整47天。”来自计算机专业的同学小李俯身贴近展柜,他拿出手机,镜头对准了地图上密密麻麻的村庄名字,感慨地说:“这些地方现在都变成了现代化城镇,真的很难想象八十年前这里曾是激烈的战场。”
 
在“英雄群像”展区,一组黑白照片让现场陷入寂静。照片里,十几位平均年龄不到20岁的青年战士并肩而立,胸前的红领巾在硝烟中格外醒目。“他们中最小的只有16岁,和我们现在差不多大。”团队里的女生小陈轻声说,她注意到照片角落一位战士胸前别着半块橡皮,讲解员解释那是当时少先队员参军时,老师送的临别礼物。这个细节让在场的大一学生们深受触动,有同学在参观手册上写下:“同是青春年少,他们选择了守护,我们更该懂得珍惜。”
走出“英雄群像”展区,同学们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他们来到“胜利曙光”展厅,这里陈列着抗战胜利后的各种文件、奖章和庆祝场景的照片。一张张笑脸,一面面锦旗,仿佛在诉说着那段历史背后的喜悦与荣耀。在这里,同学们更加深刻地理解了“铭记历史,砥砺前行”的真正含义。他们意识到,今天的和平与繁荣,是无数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必须倍加珍惜。
参观结束后,实践团队在纪念馆前的广场上举行了简短的总结会。队长小李代表全体成员发言:“通过这次参观学习,我们深刻感受到了革命先烈们的英勇事迹和无私奉献。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我们要继承和发扬他们的革命精神,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随后,团队成员们纷纷在留言簿上写下自己的感悟和誓言,表示要将这次参观学习的经历转化为实际行动,不断激励自己前行。在夕阳的余晖中,他们带着满满的收获和坚定的信念,踏上了返回学校的路途。这次沙洲抗日民主纪念馆的参观之旅,不仅让他们铭记了历史,更激发了他们为实现梦想而努力奋斗的决心。
 
图 2”沙洲红情,青春飞扬“团队成员参观历史遗物
通讯员曹友鹏供图
在参与纪念馆的“红色档案”整理工作中,实践队的成员们投入了极大的热情和细心。在史料室里,他们认真地将抗战老兵珍贵的口述录音逐字逐句地转录成文字资料。这些录音中,老兵们用质朴的语言描述了艰苦卓绝的抗战岁月,其中一段录音中,一位老兵回忆道:“爷爷说当时饿极了就挖芦苇根吃,伤口化脓了就用草药敷,从来没人喊过苦。”负责记录的队员小王在反复聆听这段带有浓厚乡音的录音时,不禁感到眼眶微微发红,被老兵们坚韧不拔的精神深深打动。当他们了解到这些珍贵的档案资料将被用于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以传承和弘扬抗战精神时,实践队的同学们都倍感振奋,他们加快了整理工作的步伐,希望尽快完成这些工作,让更多的同龄人能够听到这些来自历史深处的珍贵声音,从而激发起对国家和民族的热爱与责任感。
 
图 3"沙洲红情,青春飞扬”团队成员阅读历史文献
通讯员曹友鹏提供
在离开纪念馆之前,全体同学聚集在抗日英雄纪念碑前,举行了一个庄重而简短的祭奠仪式。每个人手中都捧着一朵小白花,大家在一片肃穆的气氛中默哀,向那些为国捐躯的英雄们表达最深的敬意和追思。一位实践团的团长在仪式上发言,他感慨地说:“过去我总是觉得历史是遥远的,是书本上的文字,但今天站在这片土地上,我才深刻地意识到,正是这些英雄们用生命换来了我们现在的安宁生活,换来了我们能够坐在明亮的教室里学习,能够在食堂里享受美食,能够在夜晚安心地进入梦乡。”随着返程的开始,车厢内的气氛与来时的喧闹截然不同,一些同学拿出课本开始预习即将学习的内容,而另一些同学则在手机上查找关于沙洲抗战的更多历史资料。这次的实践活动,使得“铭记历史”的口号不再只是空洞的言辞,而是真正地转化为了青年学子们心中的一份沉甸甸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作者:曹友鹏
学院:船舶与建筑工程学院
联系方式:18862662831
 
作者:曹友鹏 来源:社会实践
扫一扫 分享悦读
社会实践推荐
回顶部大学生之声©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