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之声,大学生新闻资讯门户网站
网站首页校园新闻社会实践三下乡校园活动
大学生之声 > 社会实践

退伍军人的文化坚守:一位基层党员的乡村文艺振兴纪实

时间:2025-07-25 15:07:37 关注:
退伍军人的文化坚守:一位基层党员的乡村文艺振兴纪实
  为深入挖掘基层老党员在乡村治理中的独特作用,记录普通党员如何通过文艺形式架起党群连心桥。2025年7月14日,曲阜师范大学翻译学院寻英故里佑践红心实践队队员刘佳宁走进肖庄镇,采访了退伍军人党员刘德奎同志,他四十余年如一日,扎根基层、服务群众,用文艺形式传播党的声音,丰富农村文化生活,以实际行动诠释了共产党员的初心使命。
军营里的文艺种子
  1970年12月,18岁的刘德奎穿上了军装。在新兵连的第一次文艺晚会上,这个山东农村小伙子的快板表演《夸夸咱们的炊事班》赢得了满堂彩。“当时班长拍着我的肩膀说:‘德奎啊,你这快板打得好,以后连队的文艺活动就靠你了。’”回忆起往事,老人眼中闪着光。在部队的六年里,刘德奎从一名普通战士成长为连队的文艺骨干。他至今记得1974年冬天,在零下20多度的边防哨所,他和战友们为执勤的哨兵表演的情景。“我们穿着大衣,手都冻僵了,但看到战士们开心的笑容,就觉得值了。”
  
  图为实践队队员在采访基层党员。刘佳宁供图
退伍不褪色的坚守
  1976年退伍后,刘德奎回到了家乡聊城市肖庄镇。当时的农村文化生活十分匮乏,农闲时节,村民们除了打牌就是闲聊。1985年,已经入党三年的刘德奎在村支部会议上提出:“咱们村得有点文化活动,不能总让老百姓闲着没事干。”说干就干。刘德奎从自家拿出积蓄,买了第一台录音机。每天傍晚,他就在村口的打谷场上放音乐,教村民们跳简单的集体舞。“开始就五六个人,后来慢慢发展到二十多人。”现任村支书王志强回忆道,“老刘有股韧劲,风雨无阻地坚持了整整两年。”
文艺队的艰难起步
  2008年,退休后的刘德奎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到了乡村文化建设中。他挨家挨户动员,组建了"夕阳红文艺队"。没有场地,就用自家院子;没有道具,就自己动手做;没有经费,就拿出退休金垫付。“最难的是2010年冬天。”刘德奎的妻子回忆,“下着大雪,他非要骑车去镇上买演出用的红绸子,结果摔了一跤,腿上缝了七针。”但第二天,还是拄着拐杖出现在排练现场。
  
  图为实践队队员在采访基层党员。刘佳宁供图
从田间地头到更大舞台
  2015年,刘德奎带领文艺队参加了区“百姓大舞台”比赛。他们自编自演的《老两口学毛选》获得了二等奖。领奖时,他激动地说:“我们农民也能登上大舞台了!”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刘德奎的文艺队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2018年,村里建起了标准的文化广场;2019年,镇文化站为他们配备了专业的音响设备;2020年,区里派来专业老师进行指导。
红色基因的代代相传
  每周三下午,刘德奎都会准时出现在小学的教室里。他给孩子们讲革命故事,教他们打快板。五年级学生王明说:"刘爷爷的快板课是我们最期待的,他讲的英雄故事特别生动。”2021年,刘德奎同志带领文艺队创作了《百年征程》快板书,在全区巡回演出32场。“我们要让年轻人知道,今天的幸福生活是怎么来的。”刘德奎说。
永不褪色的党员本色
  如今,72岁的刘德奎依然活跃在乡村文化一线。除了每周固定的排练、演出,他还承担着村里“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的管理工作。每天清晨,总能看到他打扫活动室、整理图书的身影。“老刘就像一头老黄牛,默默耕耘,不求回报。”村支书王志强这样评价,他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什么是共产党员的初心和使命。
  夕阳下,刘德奎小心翼翼地整理着他的“百宝箱”——里面整齐地摆放着快板、歌词本、演出道具。每一件物品都承载着一段故事,记录着一位退伍军人、一位老党员四十多年的坚守与奉献。从军营到乡村,从青春到白发,刘德奎用最朴实的方式践行着自己的誓言。他没有豪言壮语,却用快板和歌声温暖了整个村庄;他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却用坚持和热爱点亮了乡村文化的星星之火。在这个快速发展的时代,正是千千万万个像刘德奎这样的基层党员,用他们的坚守和奉献,谱写着乡村振兴的动人乐章。
  
作者:曲阜师范大学寻英故里 佑践红心实践队 来源:曲阜师范大学寻英故里 佑践红心实践队
扫一扫 分享悦读
社会实践推荐
回顶部大学生之声©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