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一位村委会干部的坚守与奉献
在乡村振兴战略深入推进的背景下,基层党员干部作为政策落地的"最后一公里"执行者,其角色发挥至关重要。近日,曲阜师范大学翻译学院寻英故里·佑践红心实践队队员张凯歌于2025年7月10日走进党家庙村,专访了该村负责党建与财会工作的村委会干部——同时也是有着多年党龄的老党员张德锋,探寻其在双重身份下的工作实践与心路历程。
图为实践队队员在介绍实践主题。张凯歌提供。
双重身份的融合:荣誉背后是沉甸甸的责任
"党员和村干部,这两个身份不是简单叠加,而是要拧成一股绳。"面对关于身份认知的提问,张德锋开门见山地道出了核心感悟。在他看来,这种结合既是组织与群众的信任,更意味着必须以更高标准要求自己。
作为党员,政治引领是首要职责。他每天坚持学习党的最新政策文件,确保在落实乡村振兴、基层治理等工作时不跑偏、不走样。"就像去年推进的人居环境整治,我们先吃透上级精神,再结合村里的实际情况,把'三清三拆'的要求变成了村民能看懂的改造清单。"张德锋举例道,正是这种从政治高度到群众视角的转化能力,让政策在村里落地时少了阻力、多了支持。
而作为村干部,群众性是工作的根基。每月10天的走访制度是他雷打不动的习惯,笔记本上密密麻麻记着村民的诉求:张大爷家的低保申请、村西头灌溉渠的维修建议、年轻人返乡创业的政策咨询......"党员身份提醒我不能忘了'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村干部身份则逼着我必须把好事办实。"他指着墙上的"党员公示栏"说,上面的承诺清单每季度更新一次,完成情况由村民代表评议,这便是双重身份带来的约束与动力。
图为实践队在采访。张凯歌提供。
深耕基层岗位:党建与财会的"双向发力" 在党家庙村的村委会办公室,墙上的分工公示牌清晰标注着张德锋的职责范围:党建工作与村级财务管理。这两项看似不相关的工作,在他手中形成了相互促进的合力。
党建工作上,他创新推行"三会一课+田间地头"模式。除了规范的组织生活,还经常把党员学习会开到春耕现场、产业基地。"上次讨论村里的草莓大棚扩建,我们就在棚里开了党小组会,种植户党员直接提技术建议,村干部党员算成本账,这样的会议才有实效。"他翻出手机里的活动照片,画面中党员们围着草莓苗交流,身后是"党建引领产业兴"的红色横幅。
财会工作则考验着"铁面"与"细心"。村级资金每一分都要用在刀刃上,他建立了"四议两公开"的财务流程:重大支出先经党员大会审议,再由村民代表表决,结果全程公示。去年村里修文化广场,从招标到施工的每一笔支出都在公示栏实时更新,村民路过时总会驻足查看。"有党员身份在,就得经得起监督。"他拿出厚厚的财务档案,凭证规范、记录详实,"村民信任我们,才会把集体的事交给我们管。"
对青年的寄语:在扎根中汲取成长力量 谈及多年基层工作的感悟,张德锋特别提到了当代大学生。"现在的年轻人有知识、有想法,但要想做成事,还得先学会低头看路、弯腰做事。"他结合自身经历,给出了三点建议。
"第一要懂政策更要懂群众。"他回忆起自己刚任职时的经历:带着厚厚的乡村振兴文件给村民宣讲,讲了半天没人回应,后来跟着老党员去田里干活,用"种一亩地能多赚多少钱"的实在话来解释,村民才慢慢打开话匣子。"大学生不能做'纸上谈兵'的理论家,要把书本知识变成'土办法'。"
"第二要耐得住寂寞更要找得到价值。"村里的工作琐碎繁杂,有时解决一件邻里纠纷就要跑五六趟,但每次看到问题解决后村民的笑脸,他都觉得值。"基层不像大城市有那么多光鲜的机会,但这里的每一点改变都能看得见、摸得着,这种成就感是无可替代的。"
"第三要记住根在哪里。"他指着村头的老槐树说,自己小时候就在树下听老党员讲革命故事,如今他也常在这里给返乡大学生讲乡村变迁,"不管走多远,别忘家乡的土、身边的人。把自己的理想和这片土地连在一起,路才能走得稳、走得远。"
采访结束时,夕阳透过村委会的窗户,在"为人民服务"的牌匾上投下温暖的光影。张德锋收拾好文件准备去参加傍晚的巡逻,他说这是党员干部的"必修课"。在乡村振兴的广阔天地里,正是无数像他这样的基层工作者,以党员的初心和干部的担当,书写着平凡而坚实的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