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中旬,西湾露天煤矿的夏日晨光里,西安科技大学北疆青锋,能源报国实践团的同学们迎来了实习的第九天。与前几日深入矿区一线的忙碌不同,今日的宿舍里少了些机器轰鸣的回响,多了份笔墨纸张的沉静——实践团成员们正伏案整理实习报告,将九天来在煤矿现场的所见所闻、所学所感凝练成文字,让青春的思考在能源报国的实践中落地生根。
整理报告的过程,亦是一场对实习历程的深度回溯。翻开笔记本,露天煤矿的巨型挖掘机、智能剥离运输系统、绿色复垦示范区的画面在字里行间跃动。“还记得第一天走进调度指挥中心,巨大的电子屏上实时跳动着煤矿产量、设备运行状态等数据,那一刻才真正理解了‘智慧矿山’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实实在在的科技力量。”实践团成员王同学在报告中写道,这些细节被他仔细标注,成为分析现代煤矿生产模式的鲜活案例。
报告的字里行间,更藏着对“能源人”精神的体悟。实习期间,同学们跟着煤矿工人一起巡检设备、记录数据,见证了他们顶烈日、战高温的坚守。“一位老师傅说,‘咱们挖的是煤,暖的是千万家’,这句话让我突然明白,能源行业的奉献从来都与国计民生紧密相连。”这份感悟被写入报告的“心得体会”部分,字里行间透着青年学子对“能源报国”四个字的全新认知。
从露天采矿工艺的流程图绘制,到煤矿安全管理体系的分析,再到新能源与传统煤炭产业融合发展的思考,实践团的同学们在报告中不仅梳理了专业知识的实践应用,更尝试将课堂所学与行业发展趋势结合。“老师常说,实习不是为了复制知识,而是学会用专业视角观察行业。”负责汇总报告的李同学说,他们特意增加了“青年视角下的能源转型建议”板块,把调研中发现的问题与自己的思考融入其中,让报告既有实践厚度,更有青春温度。
窗外的阳光斜照进宿舍,在一张张写满字迹的报告纸上投下温暖的光斑。对于西安科技大学北疆青锋,能源报国实践团的同学们而言,这份实习报告不仅是九天实践的总结,更是他们以专业学识服务能源行业的第一份“答卷”。字里行间,有对专业知识的严谨态度,有对能源事业的赤诚热爱,更有新时代青年以实践践行“能源报国”初心的坚定信念——这份在西湾露天煤矿凝结的思考,终将成为他们未来投身能源行业的珍贵行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