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核突破!西科大学子直击戈壁矿山的“爆破艺术” ——北疆青锋实践团零距离观摩将二矿毫秒微差爆破实景
时间:2025-07-06 13:43:49 关注:
硬核突破!西科大学子直击戈壁矿山的“爆破艺术”
——北疆青锋实践团零距离观摩将二矿毫秒微差爆破实景
爆破是露天矿生产的先锋号角。7月5日正午,西安科技大学“北疆青锋”能源报国实践团深入新疆天池能源将二矿采掘核心区,在安全警戒线外全程观摩现代化爆破作业全流程,通过技术解析、实景观测与爆后评估,解码“岩石精准解体”背后的硬核科技与安全哲学。
爆破设计:岩石解体的“密码本”
在临时搭建的观测篷内,爆破技术主管展开三维数字设计图:“本次爆破采用三角形布孔方案,孔径310mm、孔深18m、超深2.5m,通过逐孔毫秒微差起爆实现能量定向释放。”他指着屏幕上红黄交错的网格解释——
- 能量控制每孔装药量按岩性动态调整,硬岩层增装乳化炸药至1.2吨/孔;
- 时序精控 72个炮孔按0-42毫秒等差延时分12段起爆,有效降震30%;
- 安全屏障预埋传感器网络实时监测震动波,警戒半径扩大至1.5公里。
“这不仅是炸开岩石,更是在岩体中雕刻应力通道。”主管的比喻引发实践团成员纷纷记录。
爆前准备:精密运转的“倒计时”
11时30分,采场进入临爆状态:
- 无人驾驶钻机撤离后,**多功能装药车**沿预定位精准注入乳化炸药,误差<0.5%;
- *数码雷管检测仪逐孔校验电阻值,起爆网络合格率显示100%;
- 无人机群升空扫描,三维建模数据与设计图实时比对,标定3处岩体裂隙修正装药参数。
实践团成员佩戴防震耳罩,通过电子望远镜观测400米外作业面。“连导爆索的缠绕角度都标准化,这种极致严谨就是安全基石。”采矿工程专业同学感叹。
爆震瞬间:大地脉搏的“科技律动”
13时,警报长鸣。
“5、4、3...”倒计时声中,地面骤然传来闷雷般连续震动。望远镜视野里:
- 首排炮孔腾起15米高尘柱,后续爆破按设计时序如多米诺骨牌般向西推进;
- 岩石按预定方向坍塌,形成60°自然安息坡面;
- 爆区上空的无人机实时传回热力图,显示震动波强度始终低于安全阈值(0.8cm/s)。
冲击波裹挟热风掠过观测篷,地质系王同学紧盯监测屏:“峰值振速仅0.73cm/s!教科书上的降震理论在现场完美验证。”
爆效评估:数字驱动的“质量闭环”
爆烟未散,技术团队已展开评估:
- 三维激光扫描车驶入爆堆,10分钟生成亿级点云模型;
- 块度AI识别系统自动标注大块率(<8%)、松散系数(1.42)等关键指标;
- 数据直传调度中心,与挖掘设备智能匹配最佳铲装方案。
“爆破质量直接决定后续生产效率。”工程师指着屏幕中棱角分明的岩石剖面,“我们要求爆堆形态像‘切开的面包’——既要充分碎裂,又要保持结构稳定。”
从爆破到报国
“每声炮响都是能源保供的脉动。”实践团指导教师现场教学,“从炸药敏感到数码雷管,从经验装药到岩性动态匹配,科技已让爆破从‘粗放艺术’蜕变为‘精准科学’。”本次观摩与团队承担的《露天矿爆破参数智能优化》课题直接联动,学生们当晚即投入孔网参数建模工作,将震感转化为算法优化的灵感。
作者:杨明 来源:大学生之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