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之声,大学生新闻资讯门户网站
网站首页校园新闻社会实践校园活动大学生活
大学生之声 > 社会实践

阜乡赤韵寻根——红色遗存中的铁军记忆

时间:2025-02-13 10:42:04 关注:

 

导语

东南大学社会实践  阜乡赤韵寻根队主题宣传——阜宁县红色遗存

在苏北平原的褶皱里,阜宁的每一条河流、每一片田野都曾浸润过鲜血与信仰。这里是新四军华中抗战的指挥中枢,是79红色遗存的守护之地,更是近50处以烈士命名的村路桥校的精神坐标。

从停翅港军部旧址的青砖灰瓦,到芦蒲烈士陵园的巍峨丰碑,每一处遗址都在无声讲述着铁军的烽火岁月。让我们走进阜宁,触摸那些镌刻在砖瓦间的历史温度,聆听大地上永不褪色的英雄回响。

阜宁境内烈士陵园(塔)简介

盐阜区抗日阵亡将士纪念塔

1943年初,日寇集结万余兵力再一次对盐阜区进行大规模的“扫荡”,妄图一举歼灭我新四军军部和中共华中局机关及三师部队。

华中局机关为避敌锋芒,当即转移到淮南。在三师师长黄克诚、副师长张爱萍指挥下,八旅部队化整为零,在人民群众支持下,与敌周旋,伺机打击敌人,歼灭敌人有生力量,英勇顽强地与敌人展开反“扫荡”斗争。经过33天大小若干次战斗,其中以“单家港仓猝防御战”、“陈集歼灭战”、“八滩王桥攻坚战”为标志,取得了第二次反“扫荡”的彻底胜利。

盐阜区士绅民众为庆祝胜利缅怀先烈,集资兴建了“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盐阜区抗日阵亡将士纪念塔”。

该塔初建于1943年9月,位于阜宁县城西南约50公里处一芦蒲乡芦蒲村,占地27000平方米,背靠废黄河,面东而立。主塔高18.3米,塔顶有着各艺术家声芒设计楼道的手举步枪威武挺立的新四军战士塑像,塔周平台上有12颗用铁索连结的炮弹,气势雄伟。

正面对有陈毅写的“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盐阜区抗日阵亡将士纪念塔。盐阜区士绅民众恭建。蜀北陈毅冰手敬书。”还有三师师长兼政委黄克诚题“为国为民,奋不顾身,精神不死。浩气长存,黄克诚谨题。”副师长张爱萍题:“为国为民,转战南北,杀敌致果,虽死犹荣。壮志未成,后继有人,建塔立碑,永表忠烈。张爱萍敬题”19横刻在主塔左右两侧,在赣榆小沙东海战牺牲的三师参谋长彭雄、八旅旅长田守亮莲,纪念碑塔后安葬旗团级干部烈士墓7座,营、连、排级干部烈士墓62座,1946年在涟水保卫战牺牲的华东野战军十纵司令员谢祥军与1948年益林战役牺牲的华中野战军二纵四师师长殷绍礼,在1950年迁进合葬于此。主塔上竖十块纪念碑横刻着1762多烈士名子,安葬62座烈士墓。

主塔在1947年9月16日,遭国民党军队炮弹击毁。1959年在原地原貌修建,原铁人仍然巍立塔顶。1984年陵园建盐阜区抗日阵亡将士纪念塔陈列馆,馆名由时任国防部长张爱萍题词,芦蒲烈士塔是在抗战期间建的较早的纪念塔之一。

阜宁县烈士陵园

阜宁县烈士陵园坐落在县城中心,占地200余亩,始建于1959年9月,为盐城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盐城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江苏省二级园林单位。2022年6月入选江苏省红色地名。

阜宁县烈士陵园主要为纪念阜宁县境内及附近地区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阵亡烈士而建。

位于阜宁县城北,占地面积158亩多(85333.76平方米),建筑面积14441平方米,塔后有496座烈士墓,安葬628位烈士。塔高17.3米,上立铜铸手执大旗的战士塑像,面南而立。

园内烈士纪念碑高17.3米,碑顶解放军战士铜像高1.8米,由著名雕塑家柳亚凡先生设计。碑正面为陈毅同志题词“立德立功,永垂不朽”,背面为邓子恢同志题词“英名不朽,浩气长存”。

纪念碑正前方建有高8.18米古式碑楼,由原南京大学文学院院长胡小石题词“浩气长存”。

正后方中心路两侧分别建烈士英名墙一座,嵌刻着1854名阜宁籍革命烈士姓名,其中土地革命时期4名,抗日战争时期392名,解放战争时期1292名,建国后166名。陵园内安葬革命烈士628名,其中,团体无名烈士墓7座,分别是7烈士墓、潮河战斗32烈士墓,蒋顾战斗62烈士墓,单家港战斗22烈士墓,广伏桥战斗18烈士墓、茭菱战斗17烈士墓、益林战役2烈士墓.

2022年6月15日,江苏省第二批100个红色地名正式发布,其中包括阜宁县烈士陵园。

经过多年的建设,如今阜宁县烈士陵园已实现陵园公园一体化,成为市民休闲健身的好去处、凭吊瞻仰烈士的重要场所、红色旅游的重要景点。

单家港战斗烈士墓

单家港烈士墓,是纪念“单港仓猝防御战”中牺牲的以副团长董世明等23名烈士而建的。占地3亩多,中有公墓,墓边有圆形花墙维护,四周有围河,通道两边有常绿松柏。

单家港战斗是新四军3师8旅22团于1943年3月16日在连东县(今连东县)黄营地区挫败日寇“清剿大队”,杀敌寇近百,使敌惨败后移住废黄河以东早守县的单家港休整。

敌人为挽回其“皇军荣誉”,纠集驻西溪沟、仙湖之敌五、六百人,于18日沿废黄河西岸南进,寻找我部队报复。我军发现敌人后,撤让已来不及,仓猝作好准备,于19日午前开始,激战数小时,打退敌人4次冲锋,取得消灭日寇270多名的胜利。

而我们的副团长童世明等23位同志也在战斗中光荣牺牲。为纪念他们,除建单港战斗烈士墓外,还将单家港改为世明港(现世明村),永作纪念。

陈集战斗阵亡烈士公墓

郭李烈士纪念塔建于1943年5月,位于阜宁县陈集乡西南3华里的郭李村东首。占地4亩。塔身系青砖砌成扁六角形三层,高10米,上有五星尖顶,四周有六角水泥栏杆距塔2米,正面刻有烈士英名和黄克诚同志题“陈集战斗阵亡将士永垂不朽”。塔座3层踏步,前有4米宽甬道,法桐植于两旁,死难烈士遗体葬于塔后。

1943年春,敌寇发动对盐阜区大“扫荡”。并在盐阜根据地中心一陈集,驻有89人的一个日军中队,为了拔除这根钉子,3月25日夜,我新四军3师B旅23团在副师长张爱萍同志指挥下,经过一夜又半天的激战,全歼敌一个中队,获得全胜。战斗中我军也牺牲了以特派员苗元厚为首的45名同志。

益林战役纪念馆

图为周克玉将军为益林战役纪念馆题词

1948年3月,国民党部队整编第51师113旅强占我盐阜根据地中心的盐林地区,我华中野战军第二纵队,按军委指示南下作战,由山东夜行昼宿,穿过陇海路敌封锁线,经半个多月800多里行程。到达阜宁的羊寨地区集结,与11纵12纵组成苏北兵团。在兵团指挥下,二纵于3月16日对敌发起攻击。经4天激战,歼敌7000余人,我军2纵4师师长殷绍礼等近百名同志亦于战斗中牺牲。除殷绍礼烈士葬于芦蒲纪念塔外,其余烈士分别葬于管计沟村(42名),后余村、三里村(40余人)和王楼村等处。有的合葬安葬,有的安葬墓群,均有碑刻标记,给后人凭吊纪念。

1999年盐林战役烈士墓扩建为盐林战役纪念馆,纪念碑刻着由原中国人民解放军周克玉上将的题字“盐林战役中牺牲的革命烈士名垂青史”,碑的前面有陈毅元帅的塑像,碑的南、北墙上镌刻展现人民解放军攻打盐林时战斗场面的大型浮雕;碑后为盐林战役烈士合葬墓(原管计、墩左、三里、王楼等村烈士墓葬迁于此)。

图为碑前的陈毅元帅雕像

角巷革命烈士纪念塔

阜宁县角巷革命烈士纪念塔,建于1967年,位于杨集乡角巷村西首。占地半亩许,塔高4米。

1947年我军某部独立派来团,由盐城移驻益林南杨集乡角巷村,在团政委姜子汝带领下。轻装袭击苏家咀敌人、下午出发,第二天上午返回营地,战斗中牺牲了46名同志。除一些灌云籍的烈士遗体运回原籍外,其余姜政委等烈士遗体运回葬于角巷。为纪念先烈,特建塔以慰英灵。

彩蛋 | 红色记忆

相信去过铁军广场的读者们,记忆中都有这么一架飞机,静静伫立于烈士陵园的一隅。

铁军广场一隅的米格15

在县烈士陵园的苍松翠柏间,一架银灰色的米格-15战斗机静静伫立,仿佛一位守护英灵的“空中卫士”。这架战机不仅是陵园的重要标志,更是中国空军辉煌历史的见证者。

据该机档案史料记载,这架米格15参加过抗美援朝战争,击落过一架美军战斗机。后作为退役机,由南京军区空军某部队于1988年作国防教育展存在阜宁县烈士陵园。

仰望这架静默的米格-15,仿佛能听见战机的轰鸣与烈士的呐喊交织成一首永恒的赞歌。让我们铭记:今天的山河无恙,正是无数先烈用青春与生命换来的壮丽篇章。

END

原创来源 | 阜乡赤韵寻根队

 

作者:东南大学 阜乡赤韵寻根社会实践队 来源:大学生之声
社会实践推荐
回顶部大学生之声©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