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冬时节的文化接力温暖人心。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红心研墨"团队深入东安社区,针对少儿群体设计"传统文化+"系列课程,通过多维实践平台丰富假期生活,实现文化传承与素质提升的双向奔赴。
传统节气,润泽童心
"你知道古人如何过大寒吗?"志愿者将二十四节气知识融入手工课堂。通过制作节气转盘、吟诵农谚歌谣,让孩子们在动手实践中理解气候智慧。重点解析大寒"修仓备春"的习俗内涵,结合泰州本地"熬腊八粥"传统,让文化遗产焕发时代生机。
(图为社区影像记录王雅雯、王雨菲示范节气手工)
食安堡垒,用心构筑
"这个零食能不能买?"食安课堂变身情景超市。志愿者设计沉浸式教学场景,通过实物对比教具,教会儿童辨识生产日期、营养成分表。创新"食品安全飞行棋"游戏,将知识要点转化为闯关关卡,在趣味竞技中筑牢健康防线。
(图为社区工作者抓拍王雅雯指导食品甄别)
阅读之光,照亮心田
文学浸润计划点燃阅读热情。在《了不起的狐狸爸爸》精读课上,志愿者宋李妍采用"阅读存折"激励法,鼓励孩子们积累好词佳句。通过绘制角色图谱、编排故事广播剧,培养深度阅读习惯,让文学经典成为滋养心灵的沃土。
(图为社区影像留存宋李妍主持读书会)
数学王国,奇妙探索
"原来数学这么好玩!"趣味数学课打破学科壁垒。志愿者将七巧板拼图与泰州古建造型结合,在几何认知中渗透乡情教育。通过"数独接力赛""速算擂台"等竞技活动,让抽象概念变得触手可及,有效提升逻辑思维能力。
(图为社区记录王雅雯组织数学竞赛)
实践启示:
本次服务累计惠及社区儿童126人次,形成"文化传承+实践育人"的特色范式。志愿者们创新运用项目式学习法,将红色基因融入课程设计,既保留"泰州评话"等非遗元素,又引入AR技术呈现节气物候。这种守正创新的实践模式,为传统文化注入青春活力,彰显了新时代大学生服务社会的使命担当。